一场战“疫”,让众志成城,大爱无疆,也把公众的目光拉回到我们的大自然“邻居”——野生动物。那些飞翔的、爬行的、游动的物种因为可能是“储存宿主”“中间宿主”被远离,也暂且免遭被不法分子捕获、售卖,免遭被抬上餐桌的命运。2020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和以食用为目的猎捕、交易、运输,接着还将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对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作出修改调整,以最严法律彻底禁止非法捕猎、交易、食用野生动物行为。法律、法规至此,公众也应当反思如何根除对待野生动物“邻居”的种种陋习。

  首先,借用“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这句公益广告词来反观此前那些肆意的伤害行为——为了获取两根牙齿,为了获取一只鱼鳍,为了猎奇的“尝鲜”,为了强身健体的盲信……非法地捕杀、盗猎由此而生。而这些行为往往打着珍爱、维护最高级动物之名,行伤害野生动物之实。有人为蝙蝠鸣不平——“我用洪荒之力封印住了致命病毒,也拼命进化成最不像食物的样子,可偏偏还是被人抬上餐桌”,看似戏谑,其实也是对这些伤害的谴责,对施暴者的警告。从许多严谨的科研报告来看,这场伤害其实是无差别伤害,是带有反噬的,也是“能量守恒”的。一场猎杀之下,动物死、人类也可能感染病毒,谁都不是赢家。

  与此同时,随意的“一养一放”也值得关注。从街头的流浪狗到疫情当前被随意丢弃的动物,都表明了这些人生态素养、文明素质的欠缺。近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森林公安局发出倡议书,呼吁做好疫情防控期间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应急处置。有专家指出,近年来一些买家通过网络交易等方式获得了野生动物,并把它们当作宠物饲养观赏。疫情后,因害怕这些动物带有病毒,于是就弃养了它们。而一些外来物种,不具野外生存能力的动物被随意丢弃在野外,一来可能造成因饥饿或疾病出现死亡,二来这些易染病的动物还传播更多的疾病。更为严重的,突然出现在野外的物种还可能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极大隐患。政府主管部门如此大声疾呼,其目标就在于告诫公众不能随意养、放动物。试问,如果当初本着守法、负责的态度,又何至于让这些动物流落街头、散落野外,到头来反而对整个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威胁呢?

  当前,多个科研机构正在为新冠病毒溯源殚精竭虑,无数医护人员为救护患者争分夺秒,我们向这些生命的捍卫者致以最崇高敬意。同时也应对大自然、对我们身边的“邻居”保持敬畏和尊重,别给战“疫”添乱添堵。毕竟,珍爱生命,就意味着必须善待山川、河流、树木和动物,善待包孕生物多样之美、生生不息的蓝色星球。(央广评论员李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