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评论:2018年 广播改革的新起点

2018-01-01 18:56:00来源:央广网

  伴随着2018年新年的钟声,媒体内部接连传出几件大事。这些事自然绕不过广播人求索的目光,促使其更深切地思考广播媒体的未來,以及自身的新使命、新担当。

  2017年12月3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迎来了77年华诞,各地广播同仁们以不同方式庆祝77年前--即1940年12月3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抗战烽火中首次播音,同时庆祝广播改革给广播事业注入的生机和活力。

  而在一天前的12月28日,新华广播举办的“跨越时空的对话暨首届新华之声平台入驻开放合作大会”。同时,新华广播网络电台与喜马拉雅FM宣告成立“国家声音·网络广播创新实验室”,着力研究互联网视听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探索智能时代如何更好地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  

  在传统媒体被屡屡唱衰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在2017年最后几天全国十多家纸媒宣布休刊或停刊的特殊节点,置身传统媒体之中的广播人自然而然地有感触、有压力,有警示,有研判。

  广播人逐渐适应媒体新生态。过去十多年来,由于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传统媒体赖以传播新闻的途径发生了根本变化。确切地说,由于移动互联打破了媒体过去的传播特权,使传统媒体过去向公众发布信息的独家通道受到新媒体的猛烈冲击,进而使其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反观广播,优势尚存。广播传播的即时性几乎与互联网无缝对接;广播收听的伴随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网友在线下仍然与网络同步。所以,互联网时代广播媒体仍有一定的拓展空间。

  而从新闻的生产方式来说,广播节目制作流程与互联网信息传播路径之间有一种自然嵌入、灵活转换的优势,因此,互联和移动互联对广播新闻的制作与传播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加之近年来兴起的汽车文化惠及广播,因而面对移动互联网带来全新的媒体生态,广播仍然保持着较为旺盛的活力,而且在与其它传统媒体比照中广播近年还获得某种程度的修复性发展。

  广播人应该建立起真正的互联网思维。现在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几乎人人都谈论互联网思维,可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什么呢?答案可能很多种。不过综观人们日常的上网活动,或是获取新闻信息,或是申办事情、让信息跑路,大概都可归结为一点:网民所需与网络服务之间的实时互动。

  而对广播来说,目前仍然停留在利用网络组织节目、制作传输信息的初级阶段,还没能与听众之间形成需求与服务的充分互动,更谈不到授权听众参与到节目生产,离真正的互联网+还有很大的距离。

  广播媒体既然在互联时代能够生存并得到修复性发展,表现为十多年间中央台以及一些地方电台的收听率在稳步上升;那么,在移动互联时代,广播人理应像过去花大力气开发采编互动系统一样,应该也必须下足功夫构建起良好的“听”编互动系统。

  因此按照移动互联的服务属性,广播人应尽快补上服务不足和服务滞后的短板。否则,广播电台可能在不久的未来将重蹈某些纸媒关张的老路。对广播人来说这既是警示,也是必须肩负的新使命。

  现在,已经有广播人站到互联时代讨论智能时代,这是苗头、趋势,也是一种职业担当。期望从2018年起,广播人在充分开掘和利用移动互联技术的基础上,前瞻性地探索出智能时代广播腾飞的风口。

  2018年的钟声还在耳边回荡,人们已经在谈论、探讨并翘首互联与智能时代交替的大幕将如何开启。因此着眼广播发展历程,2018可能又是一个广播元年:广播由互联时代修复发展向智能时代重振雄风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央广网评论员 张静)

编辑: 赵亚芸

评论:2018年 广播改革的新起点

伴随着2018年新年的钟声,媒体内部接连传出几件大事。这些事自然绕不过广播人求索的目光,促使其更深切地思考广播媒体的未來,以及自身的新使命、新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