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央广网北京3月11日消息(记者郑澍 通讯员曹轩 吴立坚)“大学应该归纳总结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有提出了这个目标,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才有一个为之不懈努力的明确方向,各项工作才会有一个可以围绕的核心参照。”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

  罗俊认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2015年起,中山大学围绕大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中山大学办学传统和特点,凝练出了“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

  “这‘十二字’目标与党的教育方针一致,与孙中山先生创校的宗旨一脉相承,与中山大学近百年的办学传统相吻合,与大学所承载的历史责任相适应。”罗俊说。

  其实中山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最早可追溯到创校之初。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山大学前身广东大学成立典礼上亲笔题写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字校训,便指出了读书人治学为人的途径,希望读书人尊德问学,完善人格,通过学、问、思、辨、行五个阶段,把自己修养成“君子”,然后报效国家。

  谈及“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含义,罗俊说,“德才兼备”是党中央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简而言之就是“又红又专”;“领袖气质”,指的是中山大学的学生要有担当、能扛责任,面对困难、面对任务,能做出舍我其谁的选择;“家国情怀”,是希望中山大学培养的学生心中装着集体、心中装着他人,报效国家、服务社会。这些内涵要义是中山大学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个教育根本问题的答案。

  随着2020年8月深圳校区的启用,中山大学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广州、珠海、深圳三个核心城市办学,形成了三校区五校园统筹发展的办学格局和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学科格局,不断开创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学校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求创新’的培养特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罗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