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1月22日消息(记者何伟奇)1月22日,记者从广东银保监局获悉,近年来,广东银保监局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发挥绿色金融在调结构、转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为守护绿水青山注入金融活水。截至2020年12月末,辖内(不含深圳,下同)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7310.62亿元,同比增长26.38%。

  据介绍,广东省通过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不断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多家银行机构通过开辟绿色通道大幅提高绿色信贷审批效率,部分银行机构探索在分支机构绩效方案中设置绿色信贷考核指标,以考核促发展。银行机构基于绿色项目缺乏抵押物等特点,围绕各类环境权益、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污水处理收费权、特许经营权、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等创新融资产品,满足绿色发展的融资需求,同时采取发行绿色债券、发行绿色基金、绿色资产证券化、与融资租赁公司合作等方式,拓宽绿色企业融资渠道。截至目前,广东银保监局共批复辖内7家法人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288亿元,已发行178亿元用于全面支持节能、污染治理、清洁能源等六大领域。

  广东银保监局深入探索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绿色金融发展路径,助力加快绿色交通网络建设。通过指导辖内银行机构发挥绿色交通信贷主力军作用,持续加大对航空、高铁、地铁、城市轨道、高快速路网、港口等绿色交通的信贷支持力度。截至2020年12月末,辖内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交通运输项目贷款余额2426.19亿元,占绿色信贷余额的33.19%。

  在大力支持汽车行业绿色发展方面,通过充分运用绿色金融政策和供应链金融创新产品,支持汽车产业链绿色升级,解决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推动汽车产业链的平稳创新发展。指导辖内银行业机构配套支持国家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截至2020年12月末,辖内主要银行投向新能源汽车行业贷款余额65.60亿元。

  在推进生态振兴发展方面,推出了林业供应链贷款项目,由核心企业成立风险补偿保证金专户,解决上游农户及下游木材加工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有效推动了林业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圈建设,辖内银行机构向北部生态发展区医药产业发放贷款余额超21亿元,重点投向产业园建设、南药种植、化学原料药和制剂生产等领域。同时,辖内部分银行机构不断探索助力生态振兴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行信贷风险补偿资产贷款机制、采用PPP模式下的DBFOT方式、研发“绿色产业园金融生态圈”创新产品,助力练江流域综合整治。此外,广东银保监局引导辖内银行机构通过发展绿色金融,助力全省农村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防治,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通过引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运用市场机制治理环境污染,能有效地缓解政府环境治理的资金短缺问题,协助政府做好污染治理及善后工作。截至2020年12月末,辖内自然保护、生态修复及灾害防控项目,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项目贷款余额分别达113.22亿元、652.06亿元。

  在打造绿色先进制造业方面,引导辖内银行机构加强对重点领域和有市场发展前景、代表现代科技发展方向的智能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等的信贷支持力度。截至2020年12月末,辖内银行机构向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分别同比30.61%、52.44%和36.72%,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辖内25家银行机构共在18个地市设立94家科技支行及科技特色支行。

  在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方面,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加强对传统产业绿色改造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经济结构调整与金融运行良性互动的格局。

  截至目前,辖内主要银行机构投向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项目的贷款余额为941.4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