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现场(上海科技馆供图)

  央广网上海12月19日消息(记者周洪)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安全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19日,上海科普大讲坛第158讲邀请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探月工程负责人、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张玉花,讲述嫦娥五号背后的故事。

  经初步测量,嫦娥五号任务采集月球样品约1731克。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嫦娥五号获得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与热议。嫦娥五号任务有哪些亮点?从月球上取土有多难?航天人为之开发了多少黑科技?张玉花与公众分享了嫦娥五号背后科研攻关的故事。她介绍到,嫦娥五号全重8.2吨,从发射入轨到返回器再入回收,共计运行约23天,经历11个飞行阶段。任务的圆满完成离不开两个“战队”密切配合,分别是着陆器和上升器组成的“摘月战队”,轨道器和返回器组成的“返地战队”。科研人员为了实现人类44年来从月球再次取样,前后经过长达10年的艰苦攻关。

  作为本场活动的对谈嘉宾,来自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副研究员左文文介绍,上海天文台牵头的中国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网与现有航天测控网,共同完成嫦娥五号探测器各飞行段的精确测轨及定位任务,在嫦娥五号软着陆、交会对接等关键动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太空探索的过程意味着人类好奇心的驱动和科技的进步。航天是人类不断向外探索的领域,我们要去的往往是原来还没到过的远方,代表了一种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也代表着英雄情结。”在讲座最后,张玉花研究员鼓励青少年群体要保持一颗好奇心,勇于创新和挑战,为祖国未来的航天事业发展而不懈努力。

  本场讲座也是上海科普大讲坛“走进西部”沪藏疆三馆联播的第四场活动,旨在及时向西部地区普及最新重大科技成果动态,有效推动了科普教育资源的多向输出、多面融合、多方共享。

  上海科普大讲坛由上海市科委指导,上海科技馆主办,上海科学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承办,上海科普发展教育基金会支持。目前已举办157场,邀请到340多位海内外科学家进行精彩演讲,逾三万名听众到现场聆听。大讲坛将继续利用科学传播的新技术新趋势,通过哔哩哔哩和东方网两大直播平台,为更多观众呈现前沿的优质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