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兰州11月19日消息(记者王妍)近年来,甘肃省采取“地毯式”“过筛子”等有效措施,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开展低保核查认定。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兜底保障对象88.9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据甘肃省民政厅介绍,“十三五”以来,甘肃省优先保障困难群众救助资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累计列支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27.1亿元,全省共下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534.5亿元,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同时,甘肃连续14年提高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全省农村低保标准由2016年的每人每年2855元提高到2020年的4428元,增幅达55.1%。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由单一的基本生活标准拓展为“基本生活+照料护理”,从2016年的每人每年4525元提高到2020年的7200元、8400元、9600元。确保完全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兜底保障对象持续实现了收入上的“政策性脱贫”。2016年以来,累计开展临时救助467.81万人次,支出临时救助资金52.39亿元。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新貌(总台央广记者王妍 摄)

  为更加精准及时实施救助,甘肃今年建立了困难群众动态管理监测预警机制,研发了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对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存在返贫风险的已脱贫人口、存在致贫风险的边缘人口、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低收入人群等10大类408.7万人实行监测预警。根据预警情况,为符合条件的家庭或人员及时提供相应救助。目前共对22779名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群众落实相应救助,对暂时不符合救助条件的建立了台账,长期跟踪关注。甘肃省民政厅副厅长李剑介绍,困难群众监测预警系统的使用,将困难群众申请施救的传统救助模式转变为干部主动发现、主动调查、主动施救,将“人找政策”、“单一施救”的救助现状变成了“政策找人”、“综合施救”,有效防止困难群众返贫致贫,做到了主动救助、温暖救助。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职校开展拉面培训,学员在学校可以免费学习技能 (总台央广记者王妍 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甘肃各地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临时救助范围,截至10月底,全省实施临时救助155.24万人次、支出资金20.56亿元。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2019年5月以来连续17个月向城乡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累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6.9亿元,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