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的一处易地扶贫安置点。(央广网记者 张磊 摄)

  央广网兰州11月9日消息(记者张磊)“十三五”以来,甘肃省将全省49.9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到生存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以易地扶贫搬迁促进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进而结束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局面。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五个一批”精准扶贫脱贫工程之一,是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将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搬迁到生存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并通过产业、就业、培训、教育、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帮扶措施,使其摆脱贫困状况、实现稳定脱贫的综合性扶贫措施,是解决生存环境恶劣地区贫困问题的治本之策。

  “应该说,在全省各级各部门的不懈努力、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下,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甘肃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之路。”据甘肃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翟建军介绍,“十三五”期间,全省共建成集中安置区1731个、安置住房11.43万套,4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搬迁入住,基本实现产业扶持全覆盖;10.3万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搬迁家庭实现至少1人就业;拆除旧房9万套,占应拆旧房的95%以上。

  

  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正在学习厨艺。增强创业就业技能。(央广网记者 张磊 摄)

  完成搬迁建设只是第一步,后续扶持是更重要、更艰巨的任务。易地扶贫搬迁最终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就是看搬迁群众能否稳得住、逐步致富。翟建军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主要涉及产业、就业和社区融入等方面。比如,在产业方面,“十三五”以来,甘肃省指导市县紧扣“一户一策”,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为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建档立卡搬迁贫困户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结余资金,依托安置点及周边自然资源禀赋,积极培育和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光伏扶贫、乡村旅游业、家庭手工业、农村电商、乡村物流、家政服务业等,推动产业增产增收和提质增效,解决贫困群众“靠什么脱贫”问题。

  再比如,在就业方面,甘肃省把稳定就业作为搬迁群众“稳得住”的主要出路,省政府出台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群众就业奖补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坚持“扶上马”并“送一程”,多措并举、拓宽渠道,着力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就业。“特别是今年,为了应对疫情的影响,我们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巩固提升方案》,指导市县通过劳务输转、技能培训、公益岗位、扶贫车间、以工代赈等多种措施,按照‘一对一、人盯人’的办法,多渠道拓宽就业门路。”翟建军表示,截至今年6月底,甘肃省已经实现了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群众每户至少1人就业的目标。

  针对搬迁群众搬出后原村“管不到”、现居住地“无法管”的盲点问题,甘肃省指导市县坚持群众搬迁到哪里,党的组织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通过单独、联合组建党组织和结对共建等方式,近年来,在安置区共建立基层党组织1549个,建设社区管理机构355个。充分利用基层党组织在政策宣传、教育培训、文明新风引领等方面的优势,依托社区服务机构大力组织开展户籍管理、教育、民政、就业、法律咨询等一站式便民服务,确保搬迁群众遇事有人管、困难有人帮、诉求有回应。同时,在安置区以创建和谐社区、文明家庭等为切入点,定期举办“讲村史、谈变化、颂党恩”大讨论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引导活动,不断丰富搬迁群众的文化生活,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搬迁群众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今年我们8个贫困县要实现脱贫摘帽,2.5万搬迁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提升安置区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因地制宜推进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更好的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翟建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