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重庆4月3日消息(记者陈鹏)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增加天然鱼类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今年重庆市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替代材料人工模拟鱼类产卵环境,在保护区重庆段建设人工鱼巢,这也是保护区实行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后的首次开展人工鱼巢建设。

  珍稀特有鱼类的增殖放流和人工鱼巢、鱼礁建设是修复长江(重庆段)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截止2020年3月,在重庆江津区和永川区的杨家沱、鼎锅浩、丁家沱、二梁子等9个鱼类产卵场已建设人工鱼巢638个单元(6.37万平方米)。据初步测算,每平方米人工鱼巢可产鱼卵1万粒,则本次人工鱼巢建设可产鱼卵共计6.37亿粒,按照6%的孵化率计算,可增殖近4000万尾鱼苗。通过人工鱼巢建设,有助于保护区内产粘性卵的鲤、鲫、鲂、鳊、鮊、鯝、鲇、黄颡鱼、棒花鱼、麦穗鱼等多种鱼类繁殖,更有利于保护区内鱼类资源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本次人工鱼巢建设是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强化完善保护修复的一项具体措施,可有效地增加鱼类资源数量,对维护保护区鱼类生物多样性将起到重要作用。下一步,保护区将根据水生生物保护和水域生态修复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大水生生物保护工作,修复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和关键生境的生态功能,努力促进保护区内水生生物资源有效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