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呼和浩特3月15日消息(记者郑颖 通讯员赵永峰)湖北,内蒙古,海南;孙子,爸爸,奶奶。

  一个原本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却因为疫情“各奔东西”。

  26岁的孙子潘宏达,在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报名去了疫情的最前线湖北,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支援湖北第一批医护人员中最小的一位大夫。

  53岁的爸爸潘国昌,送别儿子从包头去往湖北之后,立即与爱人和小孙女告别,穿上警服直奔呼伦贝尔市海拉尔铁路公安的工作岗位,坚守在铁路线上至今一天没有休息。

  81岁的奶奶李会英,疫情期间被“困”在海南无法回家,这位有着34年党龄的老党员,积极呼吁街坊邻里捐出口罩,响应号召捐款,在异乡用她的方式支持儿子、孙子,支援抗“疫”。

  万千公里,疫情将平凡的祖孙三代分隔三地。然而,战胜疫情的决心又将他们紧紧相连,他们用各自执着的坚守,诠释中国普通家庭的真情与大爱;用各自默默的奉献和担当诠释着三代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党中央的号召,必须响应

  海南的早晨总是来的早,81岁的李会英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看新闻。

  拿出笔、笔记本、老花镜、放大镜,跟着电视里的新闻,李会英用自己最快的速度记下很多:

  在这场战役中,我们不传谣不信谣,爱护他人,保护自己,不给国家添乱......

  今天,29个省市派出医疗队赴鄂,向白衣战士致敬!……

  一个多月,5本笔记,内容全部关于疫情防控。笔迹断断续续却清清楚楚,有记叙,有总结,有心得,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文字的旁边还有一幅“速写”。“新闻里的话太快,我的手慢记不住,还好我有‘学习强国’,戴上老花镜,拿上放大镜,我每天反复看,记下来,告诉家人朋友们,再传播出去,全国一心,这场战役很快就能胜利。”

奶奶的信(央广网发 家属供图)

  2月28日,李会英的笔记本里写了满满的两页,这次不是笔记,是给驰援湖北大孙子的一封信。

  “宏达大孙子你好!转眼你去湖北都一个月了,现在工作忙吗?累不累呀?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奶奶天天盼着你平安回来。

  记得那是正月十五的前一天,我拿手机看新闻,看到内蒙古第一批支援武汉医疗队的医护人员合影照片,一个人特别像你,我马上找来放大镜认真看,果然是你。我马上喊来你大姑问她,得到了证实。其实家人们早就知道了,就瞒着我一个人。

  大孙子,说句心里话,当时看到你去,奶奶流下了眼泪,一半是为你骄傲自豪,一半是为你担心。后来我想疫情是命令,你是一名党员,党在召唤你,你舍小家为大家,义不容辞。你不愧为是一名党员,是一名白衣战士。要牢记你出征时发出的誓言,救死扶伤,不怕艰辛。奶奶是多年受党培养教育的老党员,你做的对,奶奶支持你!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每天我都看电视新闻,看手机关注疫情,关注你的消息,在《包头晚报》等媒体上看到你对患者有爱心,工作认真负责,不怕苦和累,多次受到组织的表扬和患者的好评,我打心眼里为你高兴,家人们也为你点赞,叫好!我的大孙子,党和国家没有白培养你,你是国家的有用之才。你一定做好防护,不辱使命,平安凯旋归来,奶奶在家等你。”

  2月25日,李会英就开始在草稿纸上写信,反反复复写了十来遍,3天才完成。成文后的信件,一行行没有一处修改,庄重感人。“一直以为我的大孙子还是个孩子,没想到早已经长成可以保护别人的男子汉。他是呼吸科大夫,就应该去最危急的前线,他瞒着我做出这样的选择,我打心眼里为这样的孙子感到骄傲。”

  第一次视频流泪后,李会英再不给孙子打电话。“不能让他分心,我要成为孙子最坚强的后盾。”每隔几天,李会英通过微信给孙子发出一段鼓励的话,她还用废旧包装袋扎成绚烂的蝴蝶花,为孙子加油,祈福武汉,祝愿祖国。

  儿子、孙子奋战在防疫一线,李会英在异乡也成为所在社区最老的志愿者。她化身义务宣传员,把科学防控知识在朋友、邻里间传播。口罩最紧缺的时候,她把家里仅有的几个口罩送给买不上口罩的邻居们。同时在社区微信群里倡议,家里有富余口罩的居民向没有口罩的邻居捐赠献出爱心,并提醒大家少出门,不给防疫添乱。

奶奶每天认真学习 制作手工为武汉加油(央广网发 家属供图)

  李会英告诉和她一同在海南的大女儿要捐款,可是她们都没有看到呼伦贝尔牙克石市暖泉街道办事处暖建社区第一党支部在群里的通知,错过了捐款。3月1日一早发现捐款在前一天截至后,老人开始联系社区。老人边联系边不停的埋怨自己。

  同时,李会英给在牙克石的小女儿发出命令:“社区捐不上,你就去市里,市里捐不上,你就去自治区。”

  老人的举动让家乡忙碌中的社区人备受感动,最终区委组织部单独收下李会英捐的200元。其实这之前,海南为湖北捐蔬菜水果的时候,李会英已经捐了100元,这次捐款,老人说:“这是党中央的号召,我必须要响应。”

  我上,孤家寡人没负担

  深夜12点,检查完最后一波从牙克石火车站出站的旅客,潘国昌回到休息室,侧卧在沙发上就睡着了。

  家就在十几公里外,潘国昌却顾不上回家。作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铁路公安处内保大队队长,他带领4位同事第二天还要巡查1300多公里的铁路线。“这个时候,省出一分钟,可能就会为战胜疫情争回一小时。”

  1月28日,目送儿子离开赶赴一线后,潘国昌提前结束了假期回到了海拉尔铁路公安处,并向组织递交了在火车上写好的请战书。“铁路是防治疫情传播的重要关口,铁路警察的责任重大。我是老党员,最艰苦的岗位请随时安排我,我一定完成任务。”

父亲潘国昌(央广网发 家属供图)

  车站、列车上的消杀是防控的重点,大量的酒精、消毒液等易燃易爆品的管理、科学的存储与使用、调配渠道是否正规等等都是内保大队负责的工作。海拉尔铁路客货运站有30多个,基层车间有几十个,这些地方都要大量使用这些物品,就需要巡查人员反复检查强化,才能保证万无一失。从回到内保大队的第一天开始,潘国昌就像一只飞旋的陀螺,带着练就的“火眼金睛”巡查在各个地方。

  深夜守在出站口,天寒地冻。受冷的测温枪时时发出警告,为了不影响工作,潘国昌就拿两只测温枪,一支工作时,另一支放在棉衣的胸口里保持温度。

  有一天送走最后一位旅客,潘国昌突然感觉到一阵的眩晕,躲开同事,他拖着冻僵的双腿双脚挪到墙边靠上一会,干吞进去了两片降压药。慢慢缓过来的潘国昌准备回休息室,可短短几百米的路,他走了二三十分钟。

  刚刚躺下,爱人打来电话:“白天不敢给你打电话,你按时吃药、吃饭了吗?最近身体怎么样?”潘国昌专门提高嗓门说话:“放心吧,我特别好,你就带好孙子,解除儿子的后顾之忧,不用惦记我。”

  放下电话,潘国昌看了看儿子的朋友圈和家庭群中儿子的汇报,儿子说:“家里人的支持与关心就是我前进的动力,我一定不辱使命,平安回家!加油!加油!”潘国昌沉沉睡去,嘴角都挂着自豪的微笑。

  儿子刚去湖北的那些天,每每看到有医务人员感染潘国昌就会难过紧张,看到有医护人员牺牲,他会彻夜难眠。偶尔联系儿子,潘国昌努力控制着情绪,鼓励儿子,一定要好好干。儿子回复说:“爸爸,一个人在这里承担着这么重的责任,我终于知道我小时候您几天不回家的压力了。”

  反复地读着这句话,潘国昌突然泪目。“儿子真的长大了,可以和我一样为别人撑起一片天了。”

  看到母亲给儿子写的那封信后,潘国昌给母亲打了电话,听到母亲的哽咽他没有绷住,流下眼泪。“干警察几十年,我很少流泪,这次流泪,其中有作为父亲的担心,也有儿子带给我的骄傲。这次流泪之后,我发现我更加坚强了,26岁的儿子都可以不顾个人安危逆行到疫情的第一线救死扶伤,我作为一名有着23年党龄的人民警察,更应当坚守在防控一线,保护人民的健康安全。”

  一定要坚守到最后

  江河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在阅读了奶奶的信件之后,小姑姑潘国莉给潘宏达写了这首诗。

  潘宏达回复:肩扛除疫去,不胜不回乡。

  带着必胜的信念,每天潘宏达都带着微笑走进病房,哪怕是口罩、眼罩遮挡住了他的笑脸,乐观的情绪依然可以通过声音传达到病房里的每一个人。

潘宏达在湖北荆门支援(央广网发 家属供图)

  湖北省钟祥市同仁医院的隔离病房里,病人们一直都以为这个来自内蒙古包头市的医生是个老大夫,热情、爽朗的性格,专业、细致的诊治,很难看出他是一位从医不到4年的呼吸科大夫。

  “最近很喜欢这句话: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厚厚的隔离服很难让病人记得救治过他们的医生是谁,但他们一定知道他们最危险的时候,内蒙古的医生来过,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全心全意给他们服务过。”来到湖北已经一个月,繁忙的工作,静谧的城市,始终没有消磨掉潘宏达的热情。

  1994年出生的潘宏达是内蒙古第一批驰援湖北医疗救援队中年龄最小的医生,疫情发生之后,他就报名去了第四医院的发热门诊,全副武装的上了几天班,从各种讯息中得知疫情在湖北越来越严重,去湖北驰援一线的想法就出现在了他的脑海中。

  “我是1月26日下午2点递交的请愿书,4点就接到了单位医务科打来的电话,告诉我随时准备出发去湖北。”

  这个时候,在同一所医院工作的爱人,父亲和在家帮助他照顾一岁半女儿的母亲给了潘宏达最大的支持。潘宏达的爱人说:“大学期间你就是学生党员,学习这个专业的时候,其实你早就知道危险随时在身边,你不用担心我们,我们做你最强的后盾。”爸爸仅说了两句:“职责所在,保护好自己才能保护好病人。”

  出发时同事们流泪了,潘宏达却是笑着出发,他说:“微笑面对病魔,我们就已经战胜了它。”

  从荆门市到钟祥市的定点医院,潘宏达见到病人的那一刻,内心非常的平静,眼前的这里就是他在脑中想过无数次的“战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他的任务就是歼灭病魔,护送走进来的所有人健康回家。

  医院的工作紧张而忙碌,可是在包头第四医院最忙的科室忙惯的潘宏达很适应这样的工作节奏。但有一样,他却必须克服。

  身高1米75,体重83公斤的潘宏达有些偏胖,穿上隔离服后,就显得很臃肿。有几次发的隔离服是均码,壮实的他穿上后不敢有大动作,放慢节奏的工作状态开始一度让他不适应,就连病人见到他也笑着说:“潘大夫今天像功夫熊猫。”

  这个“功夫熊猫”在远隔千里的钟祥市同仁医院,练就了值班时五六个小时不喝水、不上厕所的本领,有了穿纸尿裤的经历,也感受到了防护服外面冰凉、衬衣衬裤湿透的“冰火两重天”。潘宏达说:“我们坚守的意义在于,希望病人因为我们的努力而早出院一分钟。”

  刚到医院的时候,潘宏达发现病房里的气氛有些压抑。“我很理解病人的心情,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是一家人全部被感染,非常需要有人关心他们。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行动不便需要更多的照顾,每次去看他们,我就会想起自己的爷爷奶奶,自然就有很多的话和他们说。聊天中我看到他们的精神在变化,战胜疾病的信心也足了很多。时间长了,两位老人说,要是有一天没见到我们内蒙古的医生和护士,心里就会紧张。你们可以不来看我们,但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一定不能被传染。”

  病房里轻松氛围的营造非常有利于病人的康复,潘宏达就是气氛调节的高手。他说:“我轻松,病人自然不紧张,我开个小玩笑,他们就会觉得时间过的快一点。”爱说爱笑的潘宏达在医院交了好几个病人朋友,其中8个人是因为聚餐、唱歌集体感染的,病情轻重各不同。为了他们集体战胜病魔,潘宏达唠嗑的时候,互相传递积极的讯息。他的良苦用心几个人很清楚,于是加了潘宏达的电话和信息,表示好了一定来包头看望这个爱笑的有心人。

  时间在异乡忙碌中静静走过,看着每天都有病人出院,潘宏达有说不出的欣慰。他说:“一定要坚守到最后,以此致敬自己的26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