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8月23日消息(记者张雷 青海台记者赵珺娴 马彩萍)长江源村为藏族村,是一个移民定居点。2004年11月,128户407名牧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从400多公里之外、海拔4700米的地方搬迁至格尔木市南郊。

  今年32岁的扎西达娃是在长江源头的沱沱河牧区出生、长大的牧民。如今,他已成为长江源村村委会主任,同时也是草原管护员。

  扎西达娃告诉记者:“当时草原退化的特别严重,草原的草好好见不到。现在保护生态这一块做得好,我们这块草长得特别好,动物也越来越多。这是当时居住的一个环境,和现在对比,你看我们现在有整齐的大门,房屋内部装饰的也特别好。”

  山上,是村民对唐古拉山沱沱河一带的称呼,那儿是长江的源头。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草地,清澈的河水……通过退牧禁牧、生态移民工作,三江源头如今变得越发美丽迷人。

  作为公益性岗位的草原管护员,收入不算多,但扎西达娃特别喜欢这份工作。每次巡山都很积极主动,也都会拍摄一些照片带给舅舅更尕南杰看,并把山上的故事、草原的变化讲给舅舅听。

  扎西达娃的舅舅更尕南杰对记者说:“他们说草山上的草原恢复得特别好。草长得特别高,花开的也特别美丽。我听到这个话,感到非常的高兴。当时我们选择搬下来是非常正确的。”

  从山上下来,长江源村的村民不单单靠国家和生态补偿过日子,不少人做起了小生意,开小卖部、小吃店、茶馆,还有的年轻人经营起电商。不少村民还像扎西达娃一样,当上了草原管护员,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当中来。

  扎西达娃说:“现在政策也好,各方面也好,现在大家的收入也好了,家家户户都买了车。”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长江源村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积极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项目,努力推动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牧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双赢。

  唐古拉山镇党支部书记赵守元介绍:“我们镇即将投入3000余万元,对唐古拉山镇的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同时我们要加强生态草原管护队伍的建设,形成山上禁牧保护生态,山下创业融入城市新生活的双赢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