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11月9日消息(记者张雷 通讯员严尔伟 苏娟)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产业项目,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村集体经济破零”紧密结合,全力打造乡村旅游发展“升级版”,共同实现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脱贫攻坚“双丰收”。
  沿着西宁市大通县老爷山脚下一直向北,一条宽阔平整的柏油路直通朔北藏族乡东至沟村,路边是一栋栋错落有致的二层小木屋,木屋顶上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村民贺占香是从大通县东峡镇嫁过来的。她告诉记者,“初到东至沟村,整个村里特别落后。刚嫁到这个村子的时候,外面大下雨,我的房里小下雨。这两年政策好,建设旅游村,我开了农家院,三个月能挣两三万元。”
  自脱贫攻坚以来,本是贫困户的贺占香家盖起了二层小楼,楼房里开起了农家院,也成为了村里的脱贫光荣户。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东至沟村通过主题教育以学促改、学做结合,积极争取项目为民办实事:投资42万元,实施了红十字会博爱家园项目,修建垃圾焚烧炉;投资150万元,实施发展旅游配套项目,修建16个售货亭和8个自助蒙古包,完成水系改造和建设停车场等;投资150万元,实施东至沟村森林康养项目,修建老年康养中心,目前正在实施当中……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让全村群众满意,而且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东至沟村党支部书记李迎仁对记者说:“我们通过老百姓提出的意见,从发展农家院带动村民的收入这一块上,由原来我村的集体经济为零,今年已经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破零,达到了14.5万多元。”
  2017年摘掉贫困帽的湟源县日月山下的小高陵村,一条新修的旅游公路,将车引向层层梯田依山环绕的红色旅游基地。山顶上红旗招展,仿照上世纪50年代建筑修建的一座座土木房,原汁原味地展现着昔日的风貌。
  彭尕换是湟源县和平乡小高陵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他独自一人生活,以往都是靠打临工维持生计,收入不稳定,如今他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成为了小高陵红色旅游基地工作人员中的一员。
  彭尕换告诉记者:“原来外面打工好好挣不上钱,现在村里修了旅游景点,政府让我们家门口打工,每月工资也稳定。我们感谢党、感谢政府。”
  近年来,小高陵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及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为契机,以“党建+”、“旅游+”为抓手,着力打造小高陵红色旅游项目开发建设。
  目前,小高陵村已建成以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实践区,落实了村口至景区的道路硬化、建成了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及文化礼堂;完成了山体绿化、饮水管道、电网改造、景观带修建等基础设施建设,滑道、魔毯等旅游设施建设项目和培训基地宿舍21间,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
  小高陵村第一书记赵忠金介绍说:“项目建设以来,通过计件打工制方式,带动周边群众300多人就近就业,其中精准扶贫户77户。今年开始要带动大高陵、小高陵17个村集体经济破零,受益群众精准户297户,586人。”
  如今,青海省西宁市涌现出了不少像东至沟村、小高陵村等一批文化底蕴深厚、鲜明特色独具、产业规模较大、深受游客喜爱的乡村旅游接待点和特色村落。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汇集31个乡镇121个村、辐射11.6万名群众,4758名贫困人口通过乡村旅游致富增收,开创了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的“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