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儿童电影发展:“小鬼”其实可“当家”

2018-04-21 09:37:00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4月21日消息(记者郑睿)去年国庆节首映的“小戏骨”版《红楼梦》让观众大为惊叹。黛玉哭得梨花带雨,宝钗温润练达,王熙凤泼辣精明……这群平均年龄仅十余岁的“小戏骨”个个演技“开挂”,每一个角色都拿捏准确,甚至不输一众流量小花。

  “小戏骨”系列可以说是一个“表演奇迹”,一个不走寻常路的“爆款”。但深入探究其创作和运作模式,对于发展儿童电影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儿童电影一直是电影行业中发展相对弱势的环节。儿童电影本身生产数量有限,票房体量可列入头部资源的更是少之又少,加之国产动画一直受到好莱坞等国外优质动画电影的冲击,儿童电影的发展仍面临诸多困境。

  国内较成功的动画电影《大鱼海棠》《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均是偏成人化的。低幼化动画电影《熊出没》《大头儿子》等则是依靠电视平台的强大IP基础,整理相关素材并配有众多终端营销才产生较好反响。儿童电影的市场有待进一步拓展,营销渠道也亟需向多元化发展。

  内容是电影不变的根基。而除了开发既有的强大IP,更应鼓励儿童产生原创性作品。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青年电影制片厂厂长俞剑红认为儿童影视作品是爱国主义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从教育的层面,应该调动并激发动广大儿童、青少年的创作热情,把他们喜欢的焦点、热点问题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有共鸣。“不过,不能将教育意义前置,这样作品不太容易被接受……儿童电影要带有生活的质感,也要有生活的‘毛边’。”著名导演虞军豪如是说。他认为,儿童电影要像儿童片,而不是成人视角的儿童片。

  湖南广播电视台“小戏骨”总导演潘礼平认为儿童表演的潜力仍有巨大的挖掘空间。原来从成人的视角,儿童对剧本的理解力、理解后的表现力、对拍摄的执行力还有对名利的淡定力都被大大低估。“小戏骨”《红楼梦》之所以让观众称奇,是因为小演员对剧本和表演年龄段的理解以及演员和角色的高贴合度。可以说,“小戏骨”不是在表演,而是经过时间、空间的积累和发酵后达到和原角色“换心”的状态。潘礼平指出,儿童电影的拍摄确实有诸多困难,但凭着经验和良心来挖掘儿童的潜力是每个儿童电影从业者最应该做的事。

  现有的儿童营销渠道较为单一,即开发电视平台大IP。万达五洲发行公司发行总监张玮钰就营销渠道多元化分享了自己的见解:比如借助儿童原发情感营销;带动父母情感营销;去学校、幼儿园等做长期活动,使IP下沉;通过与亲子类APP联手,增加形象性、体验性的消费,使影视作品、人物为儿童熟知以达到营销推广目的等等。

  儿童电影从业者应该放下身段,和曾经眼中的“小鬼”作平等的沟通,真实、纯粹地拍电影。内容是本质,表演是传达,渠道是实现,全链条的高度配合才可能造就一部有反响的儿童电影。而这,正是广大儿童电影从业者为之努力的方向。

编辑: 张乔

儿童电影发展:“小鬼”其实可“当家”

去年国庆节首映的“小戏骨”版《红楼梦》让观众大为惊叹。黛玉哭得梨花带雨,宝钗温润练达,王熙凤泼辣精明……这群平均年龄仅十余岁的“小戏骨”个个演技“开挂”,每一个角色都拿捏准确,甚至不输一众流量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