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暨南大学药学院开创“双链融合” 教育新模式初见成效

2018-04-19 10:4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广州4月19日消息(记者郑澍)本科学了四年药学专业,却连如何研制新药的基本流程操作都不熟悉,这在当下药学专业教学中并不罕见。记者日前在暨南大学采访了解到,暨南大学药学院“药物研发链”与“专业课程链”双链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望破解这一难题。

  暨南大学药学院孙平华教授介绍,在这一模式中,学生在大四上半年用半个学期只做一个实验——自主设计一个新化合物,以对前三年所学课程知识加以实践,打破学科壁垒,改变知识学习的碎片化。这一做法,在中国高校药学人才培养中属开先河之举。

  学生每人自主设计一个新化合物

  2017年,“药物研发链”与“专业课程链”双链融合的新型药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在这个模式中,专业课程不是独立的,而是融于整个实验中,做实验也不再是对已有结果的验证,而是要学生每人自主设计一个新化合物。

  据介绍,将“药物研发链”中涉及的药物设计合成、药物分析、药效筛选、药理评价、剂型设计等环节融入《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药剂学》等专业课程,串连各药学专业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形成一条完整的、连续性的以药物研发为导向的“基础专业课程链”,实现“研发链”与“课程链”的融合。

  用暨南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李霆书记的话来说,“双链融合”、“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拓式、实践型创新培养模式,在构建学生完整的“药物研发”全局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实现了学生个性化、专业化发展与培养。

  暨南大学药学院院长丁克教授进一步解释说,中国高校的药学教育多数按部就班,很多学生不知道每门课对专业的支撑作用。还有一个问题是,学校教知识和技能,但进入社会后对药物创新研究却并不了解。“我们通过药物研发链条课程的改革,让学生学会怎样设计一个分子,解决了主干课程之间互相不联系甚至互相打架的状况。”

  新模式学生从手机上“抢回”了实验室

  作为这一教学模式的主要完成人,孙平华告诉记者,这一模式针对传统药学培养模式中学生能力与医药行业实际需要求相脱节的问题,希望达到“具有夯实药学专业基础知识、全面药物研发视野、超强的研发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怎么可能每个学生都自己设计一个新化合物呢?”最初,孙平华和他的同事们也不是很自信。不过,事实证明,“双链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4年来,效果显著。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项目的积极性明显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挑战杯较之前分别提高了18%和44%。

  “很多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到凌晨,他们是真的对这件事情感兴趣了,”暨南大学药学院药学系系主任于沛教授说,把学生从手机上“抢回”了实验室。

  同时,本科生择业向研发领域和专业深造方面加速倾斜,毕业生选择药物研发岗和继续深造方面较项目实施前3年分别提高了21%和57%,2017年选择前往211/985攻读研究生的比例达到了100%。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和专利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科研论文数量较前3年增加了127%,有多项成果发表在高水平专业期刊上。

  在就业市场,变化也在发生。多家药企反映,近4年所接收的暨南大学药学院本科毕业生与以往相比,对药物研发的流程和思路有着更深刻的理解,更能适应研发岗位的要求,入职培训时限较以往缩短,很快能参与到实际工作中。

  低生师比支撑教学改革

  记者获悉,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从事教学教改的热情高涨,近4年承担了各级教改项目24项,发表以“双链融合”为主题的专题教改论文8篇,多名教师获得暨南大学教学最高奖——本科教学校长奖。

  这一模式能成功,与暨南大学药学院高生师比息息相关。记者了解到,暨南大学药学院,一年本科招生120-130人,专业教师超过100人,全院生师比6.18:1,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孙平华说,教学模式改革能成功,不仅学生参加,更重要的是老师要介入,药学院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有参与。

  该成果多次获邀在本科教学工作会上进行经验介绍和成果交流。李霆表示,药学院将进一步发挥教师队伍上的优势,不断创新和优化人才培养新模式,真正意义上提升,变成国内的标杆,甚至成为走向世界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编辑: 郑皓月

暨南大学药学院开创“双链融合” 教育新模式初见成效

本科学了四年药学专业,却连如何研制新药的基本流程操作都不熟悉,这在当下药学专业教学中并不罕见。记者日前在暨南大学采访了解到,暨南大学药学院“药物研发链”与“专业课程链”双链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望破解这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