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贵州:竹编技艺传承人张景发的追求

2017-06-30 10:37: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遵义6月30日消息(记者陈屹 通讯员张晓敏)贵州省绥阳县的张景发是省级非物遗产传统竹编技艺的传承人,一直以来,他执着于传统的竹编技艺几十年,研习竹编文化,传承竹编技艺。如今已52岁的张景发的愿望里就是古老的记忆一直要传续下去,开出文化的花儿来。

  6月26日上午,张景发正在为徒弟李芳芳示范和讲解用嘴启篾的要领。“为什么不用刀而是用嘴,因为牙齿和舌头更能感受篾的厚薄到,用嘴启的篾更细色泽更明亮......”,用嘴启篾,这是张景发家独有的功夫。一般的篾匠启篾用的是刀,最多只能启4层,而张景发是用嘴启篾,可以启6层,甚至8层。在阳光下,张景发用嘴启的篾每一层的色泽不一样,竹香也有淡浓不一,沁人心脾。

  在家景发家的堂屋里挂着一幅幅书法和绘画作品格外打眼,书法是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沁园春·雪》写在墨绿的锦缎上,毛泽东书法特有的龙蛇肝胆、人间正道的磅博豪迈扑面而来。然而,这并非书法,而是竹编,是仅有小学文化的张景发的作品。这里的锦缎是竹丝、字是他一笔一画编上去的。

  绥阳县旺草镇因长江源头之一芙蓉江流经而风光迥异,张景发所在九竹栏村在当地十分有名:这里盛产一种叫钓鱼篪的竹子、相比其它竹子,钓鱼篪最大的特点就是柔韧性特别好,而早在清朝时候,这里就是家家以竹编为生。在当地,尤以张氏手艺最为精湛。清朝中期,张景发祖上张洪因精制的竹丝蚊帐,被地方官选为贡品进献给皇帝而得奖赏。怀着对老祖宗本事的无比佩服。张景发在八九岁就开始学习竹编。

  对于当年的盛况,村民张唐刚仍是记忆尤新。他说,一般工匠编的凉席一米八宽二米长,有6—8斤重,只能裹,不能折;张景发他们家的只有2斤半重,装在中山装的口袋里就能带走。合作社时期,人家的竹席30至40块钱一张,张景发他们家的卖270至280元钱一张。

  2006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张氏竹编技艺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竹编技艺传承人,张景发的竹编经常代表贵州参加广交会获奖,多次在多彩贵州能工巧匠竞赛中获一等奖。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张景发他们编制的席子、篮子、筐子、背篓等竹制品已不为人们所需,年老的竹编艺人不断在减少,年轻人纷纷都到外地打工。曾经引以为豪的老祖宗的竹编技艺面临着即将失传的危险。

  在张景发的家里也产生了严重分歧。张景发认为丢了家传手艺可惜,虽然少有人订货,但他还是情不自禁拿起竹条编东西。儿子们认为继续从事竹编无钱可挣,应该另谋他事。双方谁也不能说服谁,闹到最后分了家。责任地归他们老俩口外加带孙子,儿子开办一个小砖厂,每月给老俩口1000元作为孙子的生活费。

  没有了儿子的反对,张景发下四川、到广州、杭州……到大学的课堂听课,到市场看竹编,他执着的认为,这么好的竹子,这么好的手艺就不应该没前景。很快,家里5万多元的积蓄被他花得一干二净!为了找到他所谓的好前景,他不惜拿走了妻子卖年猪的钱甚至是儿子交来的孙子的生活费。为此,妻子 没跟他少拌嘴。不久,妻子发现张景发找来一堆字贴,盯着它们又比又画还口里念念有词,只有小学文化的张景发又要捣鼓什么?会不会得了神经病?正是怕张景发得了神经病,再加上张景发拿了钱并没有去打牌赌博,妻子不再管束张景发。

  2013年,张景发又开始了老行当,竹编。但这回不是编筐编席,而是编毛泽东书法。为了体现出字面丝帛的质感,薄薄的竹丝,张景发千挑万选。每一片竹丝的合龙,不借助拨子,全用指腹的力道,为的是看上去平整无缝;为了呈现出毛泽东书法豪迈遒劲的笔锋,张景发要求自已一笔一画都要胸有成竹,若有神使。稍有不满意,再次重来。因此,顺利的时候,一个周能编个三五寸。这些日子,张景发会因为对已经用上的一条竹丝的不满意而将成片毁掉;会在半夜里突然从床上跃起,翻开字贴反复研习;会毫不犹豫将已经收笔的一个字拆了全部返工……编书法,难度胜过绣花。

  2016年深圳文博会,张景发的竹编作品《七律·长征》一下子就吸引了专家们的眼球:他们给出了市值38万元的估价。专家们告诉他:如果是作了装裱,作品应该市值100万元。这些年来,最红火的时候,一年挣的也不过二、三万。38万元,对张景发来说,不只是钱的意义,是传承好竹编技艺的力量、信心的迸发。

  深圳之行后,张景发一发不可收拾,不仅编书法、而且编画,在他的手下,书法入木三分,画作栩栩如生。

  “就是要把我们这门手艺做精做细,要得到国家级大师的称号和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张景发觉得自已不是已经52岁,而是才到25岁,他有了更高更远大的追求。

编辑: 郑睿
关键词: 竹编;传承人;非遗

贵州:竹编技艺传承人张景发的追求

贵州省绥阳县的张景发是省级非物遗产传统竹编技艺的传承人,一直以来,他执着于传统的竹编技艺几十年,研习竹编文化,传承竹编技艺。如今已52岁的张景发的愿望里就是古老的记忆一直要传续下去,开出文化的花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