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广播剧《邹碧华》:用声音阐述“燃灯者”的信仰力量

2017-04-18 20:04: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4月18日消息(记者杨静 唐奇云)2014年12月,原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因突发心脏病过世。2015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中的65项司法体制改革举措,便凝聚着法官邹碧华的心血和智慧。今天(18日)下午,广播连续剧《邹碧华》研讨会在上海广播大厦召开,相关部门领导与该部作品的主创人员、主要演员、以及听众代表齐聚一堂,针对广播剧《邹碧华》开展细腻挖掘、力求精益求精。

  据了解,三集广播连续剧《邹碧华》已于日前在FM107.2上海故事广播首播,以声音艺术追思那位故去的、却始终与时代同行着的燃灯者。当广播剧中人用心声拷贝心灵,闻者分明能顺着那些细微处的声响,感知到两年多前那颗有力的心脏跳动,再从这颗心出发,听到推进法治中国的坚定脚步声。

  广播剧《邹碧华》的开篇,是一个年轻又哀而不伤的声音——剧中邹碧华的儿子邹逸风。在他21岁生日那天,父亲还与他相约,“下次好好说说自己21岁的往事”,孰料翌日天人永隔,年轻人只能从遗物、故人、甚至新闻里找寻父亲的踪影。

  据广播剧《邹碧华》的主创导演徐国春介绍,这部剧的两条平行线索,分别是邹逸风探寻父亲的线索,以及围绕邹碧华和他司法改革办公室的同事亢达展开,这两条线索,都将以感受到邹碧华的司法信仰为情感爆发终点。在徐国春看来,邹碧华在冲突中体现出了万分难能可贵的司法信仰,而这正是构成推动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精英力量。

  在剧中扮演邹碧华的著名配音演员、演播艺术家王玮,在谈及人物塑造时表示:“演员开篇第一句话、第一场戏是至关重要,因为他决定了这个角色形象的基调和色彩,比如一个演员一开口,说起话来调子高了、低了,语气软了、硬了,这都会影响演员拿捏表现人物形象。”

  在今天下午召开的研讨会中,东方广播中心故事广播总监赵洁坦言,从广播剧《邹碧华》开始立项,便意识这一选题的重大意义和较高难度,随着两年多创作过程的曲折,大家都被邹碧华身上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为依法治国理想甘愿燃烧的精神所感动。“面对这样一位生动而精彩的人物,艺术手段显得那样的贫乏和无力。”

  然而,从2015年初开始不断被推翻重来的剧本,在王兴东的笔下出现了转机。这位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答应剧本邀约,只是因为“听到了一个儿子,为他47岁就病逝的父亲所写的悼词”。在王兴东眼里,那篇出自21岁年轻人的悼词毫无装饰,“但恰恰是其中每一个纯真的字让人相信,信仰本身具有掷地有声的力量”。

  据了解,王兴东为了写好人物,除了邹碧华的妻子、父母、家庭,还曾在上海法院采访了二十多位人物,在其办公室看到他留下的遗物,在瑞金医院看到抢救他的病床;为了解邹碧华的人格成长历程,王兴东甚至前往江西省奉新县的故乡采访其中学老师和同学。“正因为我看到了,感觉到了,理解到了,在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这样的法律英才早逝,令人扼腕痛惜。”

编辑: 郑皓月
关键词: 广播剧;声音;燃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