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央广网国内 > 地方新闻

叮叮糖里的匠人精神
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我要评论

  

  丁少明在做叮叮糖

  央广网昆明2月15日消息(记者李腾飞 通讯员土春荣)过去走在云南许多地方的大街小巷,经常能听见叮叮——嘡、叮叮——嘡这样富有节奏感的敲击声,那是用一把小锤敲在弯成马蹄形糖刀上的声音。馋嘴的小孩们循着声音,总能觅到好吃的零食——“叮叮糖”。小锤落下,糖刀切入,原本貌似坚硬的叮叮糖分成了小碎块,捡一块放进嘴里,它会随着你的大力咀嚼渐渐柔软,慢慢拉伸,却又不肯轻易罢休牢牢粘连你的牙齿。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叮叮糖”正在逐渐远去。

  情人节的头一天,晋宁县晋城镇回龙村丁少明家里,上百斤糙米已经淘洗干净。丁少明一桶一桶抄起倒进蒸笼,妻子则站在齐腰深的灶堂坑道里,铲起一铲子煤炭送进灶炉。火势渐旺,直径四尺二的铁锅开始往上蒸发腾腾热气。米饭蒸熟后,要加入麦芽糖自然发酵。经过一段时间发酵,等米饭渗出糖水,再将糖水加热,蒸发掉多余的水分,便成了色泽金黄的晴糖。当晴糖冷却至温热、柔软程度刚好时,将其盘在木桩上不断拉伸,重叠,再拉伸,再重叠,如此反复数次,晴糖内充满气泡,色泽也从金黄变成米白。

  扯好的糖重新放入盘中,自然冷凝,一盘叮叮糖至此宣告成功。丁少明家的叮叮糖因为工艺传统口感纯正倍受乡亲们喜爱。仅仅在他扯糖的这小段时间里,就有十来个人上门来买,一斤50元,很快卖出了好几斤。“从土地承包到户的时候起,我就开始跟着父亲做叮叮糖,到现在也有三十多年了”,丁少明言语中透露着自豪,“附近村里也有几家做叮叮糖的,但是乡亲们还是喜欢来我这买。”

  经过三十多年的加工工艺传承、改良,丁少明不仅把叮叮糖做到了极致,还花功夫琢磨出卷心糖、丝线糖,在制糖技术上,迈出了更精深的一步。还在晴糖阶段温度稍高的时候,丁少明便取出比拳头小的一块,捏成圆圈,铺在炒熟的黄豆面上,用双手食指中指套住,往两边拉扯,对折,再拉扯,再对折,反复很多次后,已经由原先粗粗的一圈,变成发丝般粗细的上百圈。随着丁少明的大力拉扯,根根糖筋挤挤挨挨,在黄豆面中不断摩擦挤压,发出细细的咯吱咯吱声。丁少明在手掌上挂起刚刚制成的糖,层层铺开,这叫丝线糖,因其状若发丝而得名,对晴糖品质要求较高,否则容易拉断。捡起指节长的一段,蘸着喷香的黄豆面放入口中,丝丝香甜,根根柔润,不复再有叮叮糖的纠缠不休。

  丁少明做了三十年叮叮糖,从二尺八的小锅做到四尺二的大锅,从土瓦房做到了四层楼的砖房,从案几大的叮叮糖,做到了发丝般粗细的丝线糖。他说,生活在变,工艺在变,产品在变,不变的,是用毕生精力做好一件事情的匠人精神。

来源:央广网央广图库  编辑:刘梦作者:  日期: 2016-02-15 15:17:00
标签: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