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页测试用

不同寻常的路:保山森警高黎贡山护林执勤
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我要评论

跋山涉水(杜礼 摄)

  央广网保山12月4日消息(记者李健飞 通讯员徐自祖 杜礼)高黎贡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天然植物园”, 以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著称于世。驻守在这里的武警保山市森林支队官兵常年呵护着林区的安宁,与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作斗争,向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呈上了合格的答卷。

  天刚蒙蒙亮,执勤官兵就打点行装,踏上了茫茫林海。林区内湿气还很重,官兵深一脚浅一脚地踏在厚厚的枯枝败叶上,脚上穿的胶鞋不一会就湿透了,一阵阵刺骨的疼痛从脚底传来。一路上,带队干部罗灵龙参谋和欧阳运俞指导员告诉笔者,官兵在巡逻道上行走一天,至少在20公里以上,特别是林内毒蜘蛛、草耙子、毒蛇较多,如果官兵防护稍有疏漏,就容易受到伤害,甚至威胁生命。说话间,官兵正沿着一条坡度在60度以上的巡逻道向上攀爬,40公斤重的装备压在身上,有的官兵有些吃不消,脚底下一步三滑,汗水沿着脸颊直往下淌。来到一处较为平坦的丛林地,罗参谋安排执勤官兵原地休息,一再叮嘱注意周围毒虫攻击。刚坐下一小会,突然听到战士黄磊手握胳膊大叫起来,罗参谋一个箭步冲了过去,脱下小黄衣服一看,一只黄豆大小的草耙子正使劲往肉里钻,“赶紧把烟头拿过来”罗参谋向抽烟的战士叫道,只见罗参谋把烟头吹得通红,对着草耙子的屁股直烫下去,不一会,草耙子慢慢把头从胳膊中退了出来,一溜烟消失在了丛林里,在小黄胳膊上留下的是一片血肉模糊的印迹。罗参谋见笔者还处在惊恐之中,便拿出随身携带的药包给笔者介绍起来,这是多卡因凝胶,这是季德胜蛇药片,还有灭菌纱布……笔者简略数了一下,有40种之多。罗参谋还对笔者说,这些都是救命药,必须随时带在身上,每次使用后都要第一时间进行补充。

  在一棵棵红豆杉、榧木树桩跟前,欧阳指导员向笔者介绍说:“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不法分子盗伐珍贵林木,贩卖濒危野生动物的现象在这里时有发生,这就是盗伐分子留下的证据。”随着巡护路线的不断延伸,林子越来越密,原本时针还指向中午,但看起来已是临近傍晚的样子,林内显得阴森吓人。

  如果不是“嗡嗡嗡……”的嘈杂声打破了这片宁静的森林,执勤官兵们还将一直向密林深处走去。

  “不好,有盗伐林木的,我们把音量放低。”欧阳指导员小声地提醒着执勤官兵。

  官兵们闻着油锯声小心翼翼地挪动着,当官兵赶到案发现场时,空有两台油锯静静地躺在地上,盗木贼已经不见踪影。

  “如此高的警惕性,肯定是盗木惯犯,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这些工具和已经砍倒的树木的……”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局坝湾管理站站长尹学建分析着现场留下的工具和痕迹,决定依托距事发地约10米处的杂木林隐蔽,原地蹲守,等待盗木贼就范。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官兵们始终警惕地关注着周边环境动态。大约两个小时的时候,一个衣衫褴褛、神色紧张的人进入了官兵的视线,并慢慢向事发地靠近。他就是官兵们苦苦等待等的盗木贼。此人在四处张望,自认安全的情况下,再次提起油锯开始自己的违法盗木行为。

  “住手!”说时迟,那时快,上等兵涂臻迅速冲出布满荆棘的杂木林,一个飞身扑倒了盗木贼。

  途经中缅国界8号界碑时,欧阳指导员向执勤官兵讲述起1999年“2.3”特大森林火灾扑救的历史壮举。1999年2月3日,缅方森林大火向我国边境线迅猛逼进,直接威胁腾冲5个国有林场、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4个乡镇、72个行政村的安全。当时的保山森警大队125名官兵迅速奔赴火场,为实现上级“拒山火于国门外”的战略意图,官兵们奉命在中缅4号至8号界碑之间70多公里的火线上,与大火展开66天的殊死搏斗,最终成功扑灭大火。在零下4、5度的寒山上官兵迎来新年的第一道曙光,在海拔近4000米的高黎贡山上度过了元宵佳节,9位新战士在火场烤上仅有的一根火腿肠度过了他们人生中难忘的19岁生日。

  这只是这群年轻官兵执勤时的几个场景,像这样的人和事还很多,他们执勤的路也还很长,但是,在他们身上有一种令人敬畏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正是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一直支撑着这群年轻官兵长年累月与大森林为伴,忍受着孤独和寂寞,默默奉献着青春年华,祖国的森林资源才有了钢铁一样的安全屏障。

来源:央广网央广图库  编辑:刘梦作者:  日期: 2015-12-04 19:37:00
标签:高黎贡山;保山;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