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网首页

一键登录

央广网首页  |  快讯  |  文史  |  国内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视频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体育  |  社区   |  教育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地方新闻 > 正文

湖南大学教师成功破解逻辑语义学“哥德巴赫猜想”

2013-10-08 17:37  来源: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 

  央广网长沙10月8日消息(记者邓文辉 通讯员李妍蓉)困扰逻辑语义学界百余年的难题被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贺川生成功破解了。近日,他在世界顶级哲学期刊《Synthese》发表论文《E-type interpretation without E-type pronoun: How Peirce’s Graphs capture the uniqueness implication of donkey pronouns in discourse anaphora》(没有E类代词,但有E类解读:皮尔士的图如何捕获篇章回指中驴子代词的唯一性涵义),成功解释了第三人称代词如何回指前面的无定名词这一逻辑语义学难题。而这一难题,自1905年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提出来后,就无人能解,一度被人看作逻辑语义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逻辑语义学的这一难题关注的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语言现象,即“A man walks in the park. He whistles”例句中的代词He如何回指前面的无定名词短语(a man)。这一回指关系是最普通不过的语言现象,却无法用现有经典逻辑语义理论解释。1905年,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提出“摹状词”理论,指出这一语言现象背后隐藏了“秘密”,但却无法揭开这个“秘密”,未能精确揭示人类大脑所具有的这种语言机制。而解释这一语言机制,是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的一道“必答题”。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很多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纷纷提出各自的方案,形成了E类代词理论等不同理论流派,但都不是很成功。贺川生通过研究,从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皮尔士的著作中找到了一种新的分析工具和技法,巧妙地解释了未受约束代词的语义阐释问题,弥补了罗素“摹状词”理论、E类代词理论缺失的一环,平息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理论纷争。

  贺川生的论文发表后,引起了不小的“学术震动”。哲学逻辑学全球最高奖项罗夫·肖克奖获得者、当今在世十大哲学家之一,雅各·欣迪卡评价论文给逻辑语义学界作出了“实质性贡献”。今年5月,负责这篇论文的特约编辑、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哲学系教授、逻辑学家Ahti-Veikko Pietarinen也曾专程来到我校外国语学院,和贺川生一起讨论论文中的有关细节。外国语学院院长刘正光表示,逻辑语义学界一度是西方人的天下,中国人很少在这一领域发表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而贺川生这篇论文的发表,堪称华人零的突破。

  据了解,《Synthese》杂志是哲学逻辑学领域的重要刊物,被SCI、SSCI、A&HCI联合收录检索。2012年GoogleScholar根据影响因子评定该期刊为全球哲学期刊第一名。曾发表奎因、卡尔纳普、塔斯基等大师级人物的语义学学科奠基之作。贺川生从1月提交论文到9月预先在线发表,用时仅8个月,而世界顶级刊物发表论文的时间一般为两年左右。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62

编辑:姜萍

央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