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福州10月12日消息(记者万存灵)文化在这里沉淀,岁月在这里留痕,文脉在这里赓续……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历史文化遗产富集,历史沉淀丰厚,文物古迹众多。走进福州,宛如踏入了一座馆藏丰富的露天历史文化博物馆……

  近年来,福州市委市政府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在福州举办为契机,不断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持续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让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熠熠光彩。

  林则徐纪念馆、严复故居、水榭戏台、小黄楼……穿行在青石条铺就的坊巷小道,人们不时可以与林则徐、严复等从福州走出去的先贤精神“邂逅”,不时可以与白墙黛瓦的福州古厝相遇。

  从曾经破旧不堪的三坊七巷片区,到“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生动诠释,三坊七巷的华丽转身得益于历届市委市政府不遗余力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闽都千年文脉。福州市文物局局长吴聿建表示,福州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74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省级文保131处,名列全省前列。

  福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池小霞告诉记者,全市现有闽剧、福州评话、福州伬艺、茶亭十番音乐、寿山石雕和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15项,省级非遗项目73项,市级非遗项目15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8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5名。

  位于福州市台江区的上下杭曾经商行、货栈云集,是闽商文化发祥地,有着“福州商业博物馆”之称。位于下杭路的罗氏绸布庄便是当年经营绸缎、布匹、棉纱的领军商家所在地,2013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全程负责指导罗氏绸布庄修复的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库成员陈木霖介绍说“罗氏绸布庄在修复中,遵循‘最少干预’的原则,最大程度保留了历史信息。同时在修复中,采用了原材料、原工艺,大木构架修复中运用中国传统独有的榫卯工艺,没有用一根钉子!”

  保护历史遗产,福州“大招”频出——2019年11月底,福州新一轮古厝保护提升行动启动,实施“六个一批”项目,包括公布一批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启动实施一批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工程,精心组织一批主题展,完成一批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预备一批申遗项目,表彰一批在古厝保护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等。

  如今,福州新一轮古厝提升项目有序推进——中山路、池后弄、浮头街等数十条传统老街巷得到保护整治;一批历史建筑完成修缮;罗氏绸布庄等一批文物建筑得到修复;马尾船政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等15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于2019年1月22日集中开街……

  福州市名城委主任杨勇介绍说,福州注重强化立法、完善规划,用法律法规为历史文化遗产撑起“保护伞”。2019年以来福州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名城保护法规,编制了《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把历史和文化保护列入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目前福州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建筑群)24处;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3个,省级以上传统村落130个。

  按照福建省委和福州市委的要求,近年来,福州坚持规划引领,累计投入300多亿元,全面梳理老城历史记忆、古城符号和福州元素,突出闽都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统筹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修复。

  福州古厝保护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胜告诉记者,自2016年以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已连续4年每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000万人次。近年来,三坊七巷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福州传统民俗展示、体验活动,吸引了脱胎漆器、软木画、油纸伞等民间艺术业态入驻,逐渐成为福州传统文化的展示中心、交流平合以及文创产业基地,延续了历史文化遗产原有的使用功能,又嵌入了现代生活,使之成为充满活力的历史文化街区。

  近年来,福州结合文化遗产自身特色和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合理利用和开发模式。如林则徐纪念馆围绕宣传弘扬林则徐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精心策划了林则徐廉政事迹展、禁毒展、家风展等专题展览;仓山区将林森公馆打造成全公益绘本馆,成为周末亲子打卡好去处;长乐琴江村开辟琴江博物馆,成为当地重要文化旅游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