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9日消息(记者孙冰洁)去世前两天,还在布置工作、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去世前一周,还在给学生开课题组会……

  6月4日,年仅41岁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卫生学系副主任、副教授谢铮,因病医治无效离世。

  “一个标点都不许错”的严师

  得知谢铮去世的消息后,她的学生、正在四川南充的硕士研究生严述瑞连夜飞回北京,为送老师最后一程。严述瑞告诉记者,噩耗传来后,师弟师妹不约而同地赶到北京,很多谢铮授过课的本科学生也来了。

  2018年10月谢铮被发现患有癌症,2020年6月4日因肺癌并发感染去世。其间,学生们丝毫感觉不到谢铮精神状态有何变化,只记得偶尔老师在上课或者开会时会咳嗽。

  在学生们的印象中,谢铮性格开朗活泼,照顾学生就像个大姐姐,但在学业上对学生们要求严格,一点不留情面。

  “学术严谨,甚至一个标点符号、一个基础表格都要求我们不能有任何差错。”在严述瑞的记忆里,谢铮在学术上是完美主义者。“她会一直催你,督促你。这在全学院都是出名的,我们课题组的特点就是兵贵神速!”

  “要坐得住冷板凳”“多读书”“勤练笔”……2018级硕士研究生谢燕印象中的谢铮不仅对学术一丝不苟,同时十分重视学术道德,常严肃地告诫学生不能出现任何学术不端行为。“老师传授的严谨治学态度,良好的工作习惯、合作习惯,我们受益无穷。”

  学生们眼里的这位严师,对待工作,更是分秒必争。

  “再给我5分钟。”这是谢铮生前常和父亲说的一句话。谢铮父亲感慨:“谢铮在工作上太拼了,即便在查出肺癌后,还跟没事人似的,经常熬夜工作,我们苦劝也没用。”有时晚上快11点了,父亲说要把她的手机收了,让她睡觉,她总是央求说:“再给我5分钟。”

  说是5分钟,往往一干又是好久。

  “她表现出来的乐观坚强,总让人误以为病情不严重,很快就会回到我们中间。”谢燕说。

  “拓荒全球卫生学科”的青年学者

  6月7日,得悉谢铮去世,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卫生系主任郑志杰通过微信将送走谢铮的消息告知世界卫生组织荣誉总干事陈冯富珍,陈冯富珍回复:“这个不幸的消息使我非常震惊,这是全球卫生界的一大损失,我向谢铮博士家人和朋友表示哀悼。”

  谢铮所从事的“全球卫生”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国内只有不到10年的历史。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参与全球卫生的实践日趋深入和扩展,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角色也在逐步转变,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已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指导理念。

  2012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率先在中国高校建立了全球卫生学系,力图通过全球卫生的教学、科研和外交实践,造就培养一批能够担当全球卫生重任的人才。

  据全球卫生学系首任系主任、中国全球健康大学联盟(CCUGH)首届理事会主席刘培龙介绍,谢铮是最早加入该学系的年轻讲师之一。入系不久,她就作为核心成员起草并成功申请了中英全球卫生支持项目资助开展的“卫生发展援助核心机构”项目,为学系在全球卫生发展援助方面的能力建设争取了宝贵的国际支持。

  非洲国家的抗击疟疾研究是谢铮最关注的领域之一。她积极推动中国促进全球消除疟疾的策略研究,并引起世卫组织疟疾司的关注,就在她于2018年6月赴世卫组织总部老龄司任技术官员时,世卫组织疟疾司还希望她参与该司的全球控制疟疾工作。

  历数谢铮的部分研究项目,同事郭岩称她是“最能开辟根据地的人”。比如她曾和邱泽奇一起完成了中国对乌干达卫生发展援助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访问乌干达金贾医院、中乌友好医院、经参处,并与患者、医务人员、云南医疗队访谈;完成了中国援助非洲进行疟疾防控评价研究,走访科摩罗,系统评价了中国在科摩罗进行的抗疟项目,进一步拓展了疟疾防控相关卫生发展援助培训及平台建设工作;设计并实施了国际卫生发展援助培训等。

  “全球卫生治理是学系新开辟的两门专业课程之一。谢铮老师是参与课程设计的核心教师,并承担了重要的授课任务。她对学校全球卫生教学最突出的贡献是建立了海外的科研教学基地。”刘培龙说。

  谢铮深刻认识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卫生人才,必须要为有志于全球卫生的年轻学生提供在全球卫生的实际环境中,结合当地的全球卫生问题,建立开展教学的基地。

  为此,她潜心设计,全力推动,具体操作,促成了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马拉维科研教学基地于2017年在马拉维利隆圭成立。基地正式建立之前,谢铮数次前往马拉维,带领学生深入当地人群,开展实地调研。

  在刘培龙看来,基地的创立,将把北大的全球卫生教学和研究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为学校在全球卫生、妇幼健康、传染病、卫生政策等领域与马拉维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开展全面合作以及定期派出教师和学生进行医学研究和实践搭建了平台,同时也将成为发挥连接中马两国政府和人民、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以及中国和其他国际发展合作伙伴的桥梁。

  今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全球卫生专家,她抱病参与疫情应对策略咨询,积极资政建言,还受邀作为央视国际频道的特约评论员,解读介绍国际疫情和防控进展,及解读全球防疫策略。

  “她还计划借中国作为今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东道国,开展作为生物遗传资源的病原体获取和惠益共享的多边机制的研究并提出供国家参考的建议,可惜这成了她的遗愿。”刘培龙惋惜地说。

  “忘我工作,拦都拦不住。”谢铮的同事郭岩回忆,生病之后,谢铮始终抱着希望,努力工作,“一直做到最后一刻”。

  “谢铮去世前一周,我们还在讨论非洲疟疾控制的项目评估,她还希望等疫情得到控制后一起去非洲做项目。谢铮为北京大学马拉维科研教学基地倾注了大量心血,她的作用也是无人可代替的。”郑志杰遗憾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