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3日消息(记者孙冰洁)两年履职、多次调研、5份提案立项率100%,从生态环境监测、卫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到共享经济……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所长张兴赢不断拓展本职专业和社会领域的结合面,用实际行动交上一份干货满满的“履职成绩单”。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张兴赢表示,将紧紧围绕民生关切和国家大事,多思考、多谋划、多建言。

  履职成果来自于思考,更来自于实践。在张兴赢的办公室里,摆放着我国自主发射升空的风云一号到四号气象卫星模型。“风云气象卫星经历了50年的发展,我国现在已经成为比肩欧美国家的气象卫星大国。”张兴赢自豪地说。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所长张兴赢(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近些年,张兴赢持续关注“一带一路”倡议,并且践行着气象卫星服务“一带一路”的具体工作。在去年的提案中,他不仅继续关注生态环境问题,还丰富了如何更好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想法和建议。

  “在卫星遥感资料应用潜力挖掘不深、不同观测计划之间没有形成科学衔接的背景下,统筹实施全国卫星遥感对地观测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张兴赢说,“所以当时我建议提高卫星工程立项的科学化、集约化,更大程度开放资料共享,提升卫星遥感资料应用能力,统筹推进卫星遥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他坦言,自己的每份提案都是在全年广泛细致的调研、深思熟虑后形成的。在过去一年里,他调研的脚步依然不停歇。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期间,他充分结合课程安排,作为组长,组织中青班学员于2019年5月深入内蒙古乌兰察布,调研岱海湖面积急剧萎缩和生态环境问题。

  “我们用‘解剖麻雀’的调研方法,在对岱海湖的深入调查和大数据分析研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议。”张兴赢介绍,他们完成了一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详细阐述岱海湖半个多世纪以来生态环境变迁规律,把关于实事求是科学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建议报送全国政协,并得到了采纳。

  在这一年里,张兴赢还参加了两场全国政协组织的调研活动,在委员移动履职平台参与36个主题的讨论发言。

  2019年他提交的三项提案分别得到承办部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生态环境部的回函,看到自己的建议、提案为国家决策部署贡献出微薄之力,张兴赢备受鼓舞,也更坚定了认真履职的信心。2020年全国两会,他带来了一份更加扎实的“履职作业”。

  作为地球观测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他将继续深入关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找差距、补短板,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同时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各类自然灾害对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不容忽视,张兴赢还将着重关注国家防灾减灾领域,积极建言献策,为筑牢防线贡献一份力量。

  在张兴赢的手机里,有多款内测APP,它们不但可以实时监测各种气象数据,还可以清晰看到监测地区疑似着火点的位置、着火面积、土地类型,色块面积代表过火面积,色块颜色越接近红色表示火灾的可信度越高。这在判定起火点位置、规划打火路径、评定灾后损失等方面,都有很大作用。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地球观测研究及其在防灾减灾领域应用的政协委员,张兴赢今年的提案聚焦“重视和防范气候变化引发的巨灾风险”。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剧,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灾害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之一,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对粮食生产安全、水资源、生态、能源、经济发展等构成严峻挑战。”张兴赢认为,当前各类气候灾害的突发性、并发性、异常性、难以预见性日显突出,且在不同系统之间来回传递,触发了巨灾风险。人类面临抵御自然灾害的压力呈井喷式增加,因此防范气候巨灾及其带来的经济损失刻不容缓。

  如何让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达到百姓,如何让大众更加科学理解灾害预警信息,更好地配合救灾和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非常重要。在他看来,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国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另一方面要开展科普工作让高科技飞入寻常百姓家,提高人们对监测预警信息的科学认识。现在,人们打开手机就可以看到天气预报、花粉指数等,气象监测预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利用高科技手段,可以在灾害萌芽阶段就提醒人们做好防护。如果渔民能实时接收卫星发出的台风信息,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居民可以及时看到暴雨云团等的变化信息,消防救援人员能够实时收到火情、风力风向以及救火路径等信息,那就可以及时规避风险,减少损失了。”张兴赢坦言,现在“云”上的数据还存在利用率不高的情况,要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运用力度,用市场手段对数据进行开发利用,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