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长沙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从束之高阁到“研以致用” 岳麓山“大科城”破解科研成果转化困局

2019-05-08 17:35: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长沙5月8日消息(记者刘一荻)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研二的学生朱炳辉在实验台上紧张忙碌。今天,自己参与制作的柔性机器人(气动抓手)还有几个零件需要继续调试。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所在的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内,与机器人、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打交道的学生、科研人员比比皆是。

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研二学生朱炳辉正在做实验(央广网记者 刘一荻 摄)

  “这款柔性机器人的四个小触手采用硅胶材质制成,可以像人手一样灵活抓取物品,抓玻璃、蛋糕都不会碎。”朱炳辉介绍,每一根硅胶“触手”内都藏有气腔,“‘触手’有一层不会膨胀,有一层是会膨胀的,所以充气后会产生弯曲,从而可以灵活、有力地去抓取物体。”朱炳辉骄傲地告诉记者,虽然这款柔性机器人的气动抓手自重只有200克,却可以抓住重1000克的物品,相当于自身重量的5倍,“未来可以应用到一些易碎物品的抓取。”

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 (央广网记者 刘一荻 摄)

  从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走出后不远,记者看到了长沙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的大楼。据介绍,在这两栋楼里,多名专家、教师和学生正协同攻克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难题。而早年的“大科城”内,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虽闻名遐迩但却零星散落,不少高价值的专利成果难以得到应用,有的变成论文束之高阁,专家心血付之东流。而部分企业在发展中也常常遇到技术难题无法破解,或遭遇发展瓶颈导致亏损。面对这些曾经的困局,长沙市岳麓区选择与高校、企业携手挖掘科研成果“富矿”,努力将资源好牌打成发展赢牌。

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内,学生们研发的机器人品种多样。(央广网记者 刘一荻 摄)

  如今,占地49平方公里的岳麓高新区成为高校及企业的主要承接基地,力促资本与知本结合,实现成果就地就近孵化、转化、产业化。当地采取“高校+平台”、“一校一园”合作模式,为有生命力的科研成果提供成长空间,打破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状。如今,一个政府引导、区校共建、市场运作、专业运营,推动高等教育,科技创新,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驱动综合体,正在长沙市岳麓区加快形成。

  记者了解到,为解决人才问题,岳麓新区用好用足“芙蓉计划”“人才新政22条”等省、市、湘江新区人才政策红利,大力推进招才引智系列活动,在住房、落户、就业、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优惠。自2017年以来,已有20余位专业人才接到了岳麓区抛出的“橄榄枝”。

  如今,岳麓区专门成立创新创业联合会,为高校和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科技创新等公共服务,并通过持续开展“麓山杯”创业创新挑战赛,挖掘和培育一批双创优秀项目和优秀团队就地、就近孵化。此外,在政策服务方面,岳麓区主动对接省、市和湘江新区,全力争取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科创发展的专项政策早日落地完善区级配套政策的实施细则,确保政策的刚性兑付。

  坐拥20多所高校院所,57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40余名“两院”院士,30余万名在校大学生,十余万名科研人员……如今,岳麓山下的大科城已成为湖南实施创新引领的主阵地。依托这里的众多优势因素,和朱炳辉一样从事机器人研究的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现在我在机器人方面还是个跟随者,我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一名引领者。希望(未来)可以研发出一款能与人交互的机器人,能够陪伴老人、辅助行动不便的人士做各种事情。”朱炳辉向记者描绘。

编辑: 吴海波

【长沙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从束之高阁到“研以致用” 岳麓山“大科城”破解科研成果转化困局

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研二的学生朱炳辉在实验台上紧张忙碌。今天,自己参与制作的柔性机器人(气动抓手)还有几个零件需要继续调试。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所在的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内,与机器人、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打交道的学生、科研人员比比皆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