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聚焦长江经济带发展】守护一江清水:酒城泸州的“水质保卫战”

2018-01-08 17:3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泸州1月8日消息(记者王晶)长江从西面蜿蜒而来,经由泸州奔向大海,像31岁饶敏一样生活在长江边上的泸州市民,向来靠江水而居,喝的是取自长江的饮用水。

  初冬的清晨,位于泸州市江阳区四渡溪附近的江面被一层薄雾笼罩,这里是泸州市主城区水源供给地 — 南郊水厂的取水点,主城区80%的百姓日常用水均来源于此。但过去,这里不仅有来往的船舶及一些非法码头,来自周边居民、外地游客留下的垃圾,也较严重地影响了长江水质。

  然而,如今记者眼前的长江,水质清澈,岸边也并未杂草丛生,新建的隔离防护也已将长江附近水域与外界隔离开来。

  

  泸州市主城区水源供给地—南郊水厂的取水点 摄 央广网记者王晶

  水在变清 

  “保护区内24小时360度无死角监控”

  习惯早起的饶敏照例到江边散步,距离他前年新买的小区楼书香家园200米左右,便是南郊水厂取水点附近的长江岸滩。

  江水浊度的细微变化恰恰发生在前年,长江经济带首次确立了“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在过去饶敏的印象里,这里的江岸附近有很多诸如彩钢瓦一类的建筑垃圾,甚至有时还能看到江面上漂来的白色垃圾。“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像个公园一样,江面上看不到漂浮物,水质也更清澈了。”饶敏感慨到,晚上他还能来这里转一转,所以前年特意在这附近买了一套房子。

  前几日,记者跟随泸州市江阳区环保局工作人员前往上述水源保护区域时,目及之处,并非过去人们脑海中长江沿岸“围栏防护网有破损、警示标识不醒目”的脏乱差现象。较之以往,取而代之的是新建的隔离防护:以水泥墩子打底、2.3米高的槽钢作支架、10毫米厚的螺旋钢打顶的隔离网,记者注意到,当地还在该隔离网顶部安装3000余米攀爬刺。

  

  长江沿岸警示牌 摄 央广网记者王晶

  在紧靠长江沿岸,树立的一块红色警示牌也极为显眼,上面明确显示:“此码头已取缔”,字样格外醒目。泸州市江阳区环保局局长罗贫贵介绍,从2016年9月至今,泸州类似于这样的黑码头在经过治理后已全面复绿。“你看,这岸边还能看到一些新鲜的小草芽儿。”   

  除了泸州主城区中心半岛及城南、城西片区外,江北的农村饮用水也均来自南郊水厂,记者顺着罗贫贵手指的方向看去,是江滩不到几百米的江心,“那就是自来水厂的几根取水管道。”用他的话讲,在这一级水源保护区内,6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水质安全的那条弦每天都紧绷着,不敢有丝毫的放松。

  “对于居民的饮用水来说,从水管流出的水一定要是达标的。”同样感受到变化的,还有兴泸水务集团总经理廖星樾,对着一张附近水域治理前的旧照片,他用一句话便概括了过去这里存在的水质问题:一碗水半碗沙。“现在水质较以前清澈多了,处理方式也比以前简单很多。”除了廖星樾口中“处理方式”的简单化,水源地净化后的水质也由原来的III类水质变为Ⅱ类水质标准。“如果含泥沙量越大,处理水质的投入成本会更多。”

  岸在变绿

  “每日外出捡拾垃圾的次数减少”

  集中连片整治非法码头、划分水源保护区,死死保护住了江边百姓的饮水源头。

  冬日,没有风吹拂的江面,江水平静得就像一面的铜镜,船只往来穿梭。随着排污口取缔、砂石码头搬迁与船舶撤离,以往喧嚣的场景早已成为历史。

  就在最近,家住农村的饶敏在这附近买了自己的第二套住宅楼,并准备将家中的父母接到此处居住,因为这里变化的不单单是水质,修剪杂草清理建渣,铺设石子路面、清理残余建材,铺设草坪修建隔离网、清运溪建渣、建材,种植草坪......如今取水点沿岸的“颜值”也由原来的“脏乱”变为一片绿地。

  

  作为每天与长沿岸接触最为“亲密”的工作人员,南郊水业有限公司唐代强对沿岸环境的变化可能是最了解的。每天他巡江遇到的问题,从江岸的白色垃圾、江岸边保洁以及水质变化,到水源地是否有非法停靠、破坏水源保护地环保设施等。而对于以上这些非法行为或现象,他都会用笔非常详细地记录下来,然后打电话向饮用水源督察组汇报。

  对于取水口等重点区域每周一巡、在重要时段增加巡查次数,唐代强和他的同事们还采用车巡、船巡3种方式,全天候分片巡逻、蹲点值守......而从每日固定捡拾垃圾的巡视员收上来的垃圾量前后变化来看,江边岸边环境确实变了不少。

  “以前出去巡查不到1小时就能收满满的一大袋子垃圾回来,这其中有一些白色塑料袋、编织袋、一些瓜果皮。”唐代强还直言,“现在存放垃圾的‘装备’也变了,每天仅需提一个小桶即可完成全天的垃圾捡拾量。”而每日捡拾垃圾的频次,也由原来每天固定的节点捡拾,变成如今的每周一次即可。

  窥一斑可见全豹,生态红利的释放不仅发生在泸州江阳区。在2016年5月,环保部启动了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执法专项行动,按照“一个水源地、一套整治方案、一抓到底”的原则,建立了整治方案,长江沿岸11省市5亿多人的饮水安全得到重视。

  观念在转变

  “远离与亲近长江并不矛盾”

  有人曾形象地说长江是一条巨龙,而泸州正是位于龙眼的位置。但带来嬗变的也不止泸州江阳区一处,发生变化的南郊水厂取水点也只是泸州在生态文明创建过程中的一个投影。

  同样在过去,治理前的南郊水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几个排污口由于没有接入截污干管,存在生活污水直排现象,怎么破?“新建值班监控室,并定点安装了视频监控摄像头30个,实现一级保护区内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监控全覆盖。”据泸州市江阳区环保局局长罗贵平介绍,他们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长江水的监测体系,且24小时对5项指标在线监测,还专门成立化验室对9项指标进行监测。

  “以前住在长江边上的老百姓总想要‘亲近’长江,很多百姓被我们劝阻,这是长江一级保护区,我们要保护起来。”南郊水业有限公司唐代强的“说教”似乎起到了作用。过去在江边白色垃圾随处可见。但据唐代强最近观察,如果江水水位保持平稳,基本不会有诸如塑料袋等白色垃圾漂浮在江面,而水质的浊度也在逐渐变低,基本处于江水原始自然的状态。

  泸州市江阳区环保局局长罗贵平接受记者采访

  “主要是人们保护长江的观念转过来了。”在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看来,“非法码头不增加税收,但为保护长江岸线,依然要积极打击。”如今,长江上游更多的是生态问题,至少要在保持如今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继续提高水质。

  而就在2017年12月13日,泸州正式通过了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验收,这背后有何做法?罗贵平告诉记者说,泸州与下游的重庆“一水相融”,还要对下游的重庆负责。现在已标准化建设点位警示机制,在各个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规范设置宣传栏、告示栏、警示牌等标志。

  “两年来,最深刻的变化是理念的转变。”泸州市委书记蒋辅义感慨,无论干部群众,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共识。

编辑: 王文伟

【聚焦长江经济带发展】守护一江清水:酒城泸州的“水质保卫战”

长江从西面蜿蜒而来,经由泸州奔向大海,像31岁饶敏一样生活在长江边上的泸州市民,向来靠江水而居,喝的是取自长江的饮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