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国经济攻坚十问 | 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解决了吗?

2017-03-12 19:0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12日消息(记者 高艺宁)“三甲医院门庭若市,基层医院门可罗雀。”“救护车一响,一年猪白养。”一直以来,“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影响着百姓就医的幸福感。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缓解了吗?央广网记者独家采访了多位代表委员和医疗专家,听听他们对此的看法与建议。

  ● 看病难

  “在《2016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的统计中显示,从2005-2016年,去医院看病的患者比例从33.8%上升到41%,去基层医疗机构的,从63.3%下降到55.5%。”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日前在接受媒体联合采访时透露,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北大医院300多万门诊量,我希望能减少三分之一。”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书记刘玉村认为,大医院的门诊量应该减少,让重病患者得到更及时有效的治疗,享受更舒适的治疗环境。

  百姓“看病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在昨日的全国人大记者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分析,我国优质的医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分布不均衡。医疗服务体系格局和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之间不够适应,不匹配,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

  创新:“医联体”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抓手

  “我婆婆有高血压,以前每次都要坐好几站公交车去大医院拿药。自从家门口有了社区医院,看病拿药方便多了!社区医院还有家庭医生,可以上门量血压,服务态度也特别好!”家住湖北省武汉市百步亭社区的祁阿姨告诉央广网记者。

  在百步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的情况在这里得到了明显改善。走进该中心输液室,崭新的连排椅整齐有序地摆放着,环境舒适而温馨。而在检验科,医护人员坐在新引进的CT扫描仪及生化监测仪前认真核对着患者检验单上的各项数据。

  百步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田贵贞告诉记者,2016年,百步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量达到135253人次,日接诊量370人次,较加入 “区域医联体”之前,均涨了一倍。

  田桂贞口中的“区域医联体”,是指由武汉市中心医院联合30多家基层医疗单位,建立的湖北省首个“市、区、乡”三位一体区域医联体。通过打造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远程诊疗等方式,解决基层百姓“看病难”问题。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医疗改革要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建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增强基层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分级诊疗试点和家庭签约服务扩大到85%以上地市。

  “分级诊疗制度是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之首,医联体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抓手,也是一种制度创新。” 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介绍,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医联体”,把目前相对比较固定的格局纵横上下联通起来,形成合理布局,可以解决群众看病就医困难的问题。“医联体建设,使大医院能够舍得放,基层机构能够接得住,老百姓能够愿意到基层去看病。”李斌说。

  建言:如何让基层医院接得住,让大医院舍得放?

  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市多家医院了解到,百姓对于基层医院医疗水平服务的不信任心理依然存在,这也是大医院更受青睐的原因。如何打消患者疑虑,让其自愿选择“小病进社区”?

  “如果强制百姓做什么,百姓们肯定会有疑虑。要采取措施,让大家心情舒畅地接受。”刘玉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医疗改革应在供给侧发力,提高基层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保证患者在社区开完“单子”后,能够就近取药。同时要提供更好的服务,让百姓自愿选择社区医院治疗。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对基层医疗的投入并不小。其实很多基层的医疗设备已经很先进了,尤其东部一些发达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还配有CT甚至磁共振设备。为啥老百姓还是不愿意去呢?我觉得关键还是在‘人’、在‘技术’。”

  在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全国政协委员、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李玉峰认为,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人”是第一位的。光有先进设备,没有人,设备的利用率也不高。李玉峰建议,应建立基层医生的定向培养制度,提高基层医生待遇,吸引人才向基层医院流动。

  李玉峰同时认为,应在全国实行统一标准的医生执照,对专科和全科医生进行同质化培养,在教育、晋升、社保等方面都有统一标准,医生拿到执照后可双向选择,自由流动,让人才更心甘情愿地流向基层。

  “我国推行的可以有效解决‘看病难’问题的分级诊疗战略,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没有足够的全科医生以满足所有人的健康需求。”在G20杭州峰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介绍,目前在很多医疗领域,人工智能系统的诊断能力已经可以超过普通医生的水平,未来可以依靠人工智能辅助全科医生进行决策,从而大大提高医疗水平和效率。

  全国政协委员侯建明所在的福建省立医院是一家三甲医院。侯建明告诉央广网记者,对于一些慢性病,福建省立医院会与一些社区医院“挂钩”,定期派主任医师到社区医院宣教、帮扶,有些医生还会去基层医院坐诊。侯建明告诉记者:“从实践来看,大医院对社区医院的帮扶确实可以提高基层医院医疗服务水平。”

  “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要求,重病号转到上级医院来,轻病号或处在康复阶段的病号转下去。一些大医院出于收益考量,可能会出现‘只转上来,不转下去’的情况。”侯建明对此建议,应建立规范,管理大医院“不放人”的行为。

  钟南山也直言,一些大医院和许多基层医院联合建立的“医联体”,实际上是为大医院本身服务,在病人资源上起到虹吸作用,并没有认真地对基层医生进行培养提高。

  钟南山同时表示,大医院“不放人”其实另有苦衷。据钟南山介绍,中国的公立医院医务人员收入目前不到20%由政府埋单,其他靠医院自己的创收。

  “医改要求大医院的医生像对待自己子女一样自觉地、发自内心地提高基层医生的业务水平,必须首先解决这些医生靠创收生存的桎梏。”在钟南山看来,要想让“大医院舍得放”,则应增加政府对公立医院的直接投入,特别是对医院发展和医生薪酬的直接投入。同时,还可通过“三医联动”,把医保费用和卫生投入整合起来,让公立医院真正“姓公”。

  “政府要为公立医院兜底,尽到保障责任。这样才能让大医院医生认真地培养基层医生,提高医务人员创新医疗技术的动力。”钟南山说。

  ● 看病贵

  过去的农村曾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 救护车一响,一年猪白养; 住上一次院,三年活白干;十年努力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而如今,随着医疗改革不断推进,医疗费用一降再降,“看病贵”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在昨日的记者会上,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贺胜介绍,通过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每年降低药品费用,公立医院的药占比由2009年的46%下降到40%,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群众的医疗负担。据今年不完全统计,预计将再次为群众节省药品费用600-700亿元。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吴明在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医疗费用还有一定的压缩空间,医院应积极降低医疗成本,进而降低医疗价格。

  “同种疾病的检查费可能不同,但其它费用相对固定。然而目前的现状是,同一个病人在同一层次的不同医院,看病价格不尽相同。为什么?这与医院的文化、管理等方面的差异有关。”

  刘玉村建议,政府应根据同种疾病在同类型医院的治疗费用平均水平,制定出统一价格标准。“让患者不管在哪个大医院治,都给这么多钱。医院必须在固定价格范围内保质保量地治好病人。如此,每个医院都会加强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倒逼医院改革升级。”

  在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主任杨金生则认为,过多压低药品价格,会让一些好的药品在市场上失去生存空间,甚至会加速伪劣药品的产生。

  针对“看病贵”,杨金生建议,应建立全国医疗机构的信息联网体系,让患者的就医信息在全国范围内共享,可避免因重复检查、重复用药,给百姓带来的经济负担。同时,通过基层医生和家庭医生的指导,也可降低患者重复检查和用药的可能。

  在基本医保制度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乡居民的基本医保政府补助标准从420元提高到450元,进一步增加资金的投入,为百姓看病减负。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王再兴看来,对于偏远地区的贫困人群来说,光靠基本医保补助显然不够。为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王再兴呼吁,为农村贫困人口增加商业补充保险,并建议政府为支持农村贫困人口商业补充保险,提供部分专项资金,号召企业家为贫困地区人口建立健康扶贫基金。

编辑: 张佳琪
关键词: 中国;经济;看病难;看病贵;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