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是第十个“中国旅游日”。今年的“旅游日”与往年不同,过去100多天,旅游业因疫情遭受重创,经历了冬天的严寒冷峻和春天的蛰伏复苏,终于在初夏逐渐迎来好转,更是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在历经停摆重启的冲击与思考后,全国各地把科学防控、精准防控和优化旅游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危中寻机,加速旅游产业提档升级,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作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的首个重要旅游节日,全国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通过线上线下互动云游直播亮相、精品线路推介等多种样式,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产品。新疆为13家国家4A级景区和7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授牌,启动“美丽乡村自驾游”;山东省发布“六好”文化和旅游产品名录;福建省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带游客“夜游云水谣”;大连市发放15万张总金额300万元人民币的大连旅游惠民优惠券……精彩纷呈,好戏连台,国内文化旅游市场已经实现总体的平稳运行。

  不同于以往“说走就走”的旅行,如今“预约”成为了出游的关键词。立足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实名制预约、景区限流、错峰出游都是应运而生的新举措。在疫情初期,很多地区就对景区及配套设施开始了软硬件的改造升级,从市场运营和内部管理出发做好企业的战略定位,为日后市场全面复苏做好了准备。这些准备也在旅游业重启的那一刻显示出了强大的活力和动力。依托大数据、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实现的全网售票、分时段预约,为景区的引流、分流以及游客服务提供了便利条件。逐步完善的智慧景区以及优惠券、门票住店费用减免等“优惠”,更是对游客释放出了强大的吸引力。智慧旅游、直播带货、城市休闲、线上云游等新业态、新玩法,在各地的旅游消费当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游客也更加注重安全、文明有序和绿色消费。随着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旅游业正在迎来恢复性增长。

  其实这次疫情也在深刻改变着人们对于旅游的思维定势和生活方式,必将对中国旅游业的未来走向产生重大影响。面对变化,我们要以更大的政策力度,更实的扶持举措来对冲疫情带来的影响,从需求端出发,供给侧改革,开发出更个性化、人性化、差异化、精细化的旅游产品、用新技术不断提升旅游品质和服务、推动旅游产业的智慧升级。近年来,旅游业一直持续高速发展,疫情虽迫使整个行业放缓了脚步,也提供了一个夯实基础、完善自身、蓄力待发的良好调整机遇,我们应把握好时机,精心谋划市场振兴,不断推动中国旅游业向实现高质量发展迈进。(央广评论员 郭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