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圆珠笔头之问折射“中国制造”之殇

2017-01-10 14:05:00来源:央广网

  如果不是李克强总理说出来,估计好多人都不知道。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是,小小的圆珠笔头却需要进口。煽情的说法是:给数百亿支圆珠笔安上“中国笔头”,很久以来一直压在中国制造业的心头上。好消息是,终于有中国企业耗时五年造出圆珠笔芯,在未来两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

  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目前,直径0.5-1.0毫米的碳化钨球珠我国不仅可以满足国内生产需要,还大量出口。但直径仅有2.3毫米的球座体,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原材料,长期以来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中国每年要生产380亿支笔需要用一吨12万的价格进口1000多吨生产笔尖的钢材,付出外汇1500万美元。

  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和钢铁大国,我们造得出高铁和航天飞船,为何却无法实现小小圆珠笔头的完全自主研发和生产?

  从表面上看,中国缺乏制造圆珠笔芯和圆珠笔尖的模具,另外模具钢的生产也不合格,反映出的问题是精密制造研发能力不足和钢铁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直白说就是“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生产不了”,供给侧出了问题。

  究其本质,“圆珠笔之问”这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背后,对应着“中国制造”所处的尴尬现实,即“重点领域一马当先,产业系统性水平落后”。这在我国各行业核心部件难以国产化的现实问题中可见端倪。比如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中大吨位、高端精密的发动机、液压泵阀等核心部件都依赖进口,电子信息产业中芯片长期以来难以攻克国产化的难题,机床行业高技术、高精密度机床生产核心部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等等。

  由此可见,“圆珠笔之问”正是“中国制造业之问”。一支圆珠笔的下线,折射出我国诸多产业要素困局:科技创新的成本和风险“双高”,技术转化与转移机制并不畅通,人才与诚信的市场机制尚不成熟。中国人口众多,集中优势力量攻破马桶盖或圆珠笔领域的难题或许并不费吹灰之力,但要在所有轻重产业上都能保持这样的水准与态势,就需要系统解决整体产业水平不高、基础力量薄弱的痼疾了。

  此外,我国市场巨大,“以量取胜”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我国多数轻重工业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法宝”。然而,“以量取胜”所获微利,并不足以支撑企业开展创新研发、改革生产,这也是制笔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攻关笔头制造设备和材料、索性依赖进口的重要原因。如此首尾牵制则大不利于产业形成升级换代的良性循环,久而久之,“大钢铁造不出小笔芯”的尴尬在所难免。

  目前我国钢铁产能过剩,钢企多数亏损,仅有不多的企业因重视技术革新与市场的结合而在逆势中盈利。比如致力于高端精细特种钢研究的某特钢集团在形势不好的2015年仍能实现数亿元的营收。窥一斑而见全豹,这启示企业若一味地依靠“量”获取利润难得长久,行业内需要鼓起极大的勇气去变革,借“十三五”期间国家大力推动“变粗放发展为内涵式发展”的机遇,在“创新”和“品质”等关键词上多做文章,打通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通道,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国制造”。 (文/刘阳)

编辑: 王丹蕾
关键词: 圆珠笔头;中国制造;高端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