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湖南一中学小卖部3年承包权拍卖出320万元“天价”的新闻在网上热传。必须指出的是,通过竞拍来确定小卖部的承包权,只要合法合规,符合市场规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进步。正如有网友所言,这样做总比“低价给校长的小舅子好”。然而,如此“天价”也令不少网友感到惊讶,甚至有网友算了一下,这个商家每天要赚5000元才能回本。

实际上,中学小卖部拍出“天价”并非孤例。很多地方学校小卖部的租赁权,此前都曾拍出过高价。值得注意的是,湖南这所中学的拍卖一事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后,当地有关部门叫停了拍卖,并表示已启动全面调查。当地政府迅速回应舆论关切,值得我们为之点赞,但追问不能就此止步。

学校小卖部之所以频频拍出“天价”,主要在于商家一旦竞拍成功,就可以独家经营。即便租赁费用看似高昂,商家依然有利可图。校园生意的回报率,可能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然而,“羊毛出在羊身上”,租赁成本太高,最终为之买单的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消费者。学生不应成为待宰的“唐僧肉”,其权益究竟应该由谁来守护?而且,校园理应注重社会效益和公益属性,却为何要放任商家追逐经济利润?校方为何不能引入竞争机制,而是放任垄断经营?这些问题都值得有关方面深思。(央广网特约评论员 夏微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