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网首页

一键登录

中广网首页  |  快讯  |  评论  |  国内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视频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体育  |  社区   |  教育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都市生活行 > 正文

车价不是喷血是挤水降价没到底

2004-08-01 15:42  来源:SRC-89我要评论 
今年以来,车市流行一些新词语:“喷血”、“到底啦”,其实,去年,这两个词儿就出现过,意为:厂家汽车价格降得差不多啦,已经没有办法再降了。
  
  
  对了,还有一个词儿,也十分地流行:“库存”!
  
  很有意思,“喷血”,“到底啦”,言外之意车价可不能再降了,而“库存”的“话”外音是不降不行。
  
  那么,汽车的价格,到没到底,在这里,不排除一些好产品,厂家把利润压了又压,买起来,还是挺值的。更多的产品,笔者认为,象征性地降价,不是喷血,而是挤水,还远远没有到“底”。
  
  有这样的一些论据在支持着笔者的观点。
  
  第一,2006年进口汽车关税下调到25%,影响到国产整车、零部件,这只是人人都知晓的汽车价格下探因素之一。
  
  第二,在中国生产的汽车产品,该不该均摊研发成本,既然在国外已经生产了数年,不应该过多地承担,商品卖到最后,还有“打折”的时候,最后一站来到了中国,为何不可以打点折扣?
  
  第三,国外的车价,不是衡量到没到底的标准,一款车,引入中国,在国外不生产了,或者换代了,今天,在中国的车价,和昨天国外的车价“接轨”,就证明到“底”啦,合不合理?不合理!
  
  第四,厂家不挣钱,挣不了多少钱,或者不像过去那么挣钱,并不能说明车价就到底了,在这里要看一看,厂家,包括零部件生产厂家,是否已经达到了最精益的生产,如果没有达到,要怪只能怪自己,“喷血”不是别人(消费者)逼的,而是自己的身体不够健壮,适应能力太差,市场竞争稍稍激烈了一点,就挺不住啦。
  
  厂家要不要利润,必须得要,不然怎么发展,这利润来自市场是一方面,内部挖潜也非常重要。
  
  当然,也该看到,有一些因素,在阻止汽车价格的下降,表现明显的是原材料涨价、新技术采用等等,今年上半年就出现原材料涨价的问题,不过至少在目前,这些因素的作用,并不是十分明显。
  
  还有,由于没有达到规模生产,因此厂家利润有限,这不能说到“底”,迫于市场压力“挤水”,也不能理解为“喷血”。
  
  随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们惊喜地看到,相当多的品牌大幅降低车价,这扩大了购买群体。记者个人认为:2006年将是一个拐点,车价会趋向稳定,但是,就今天而言,车价的确还得降!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8607240

编辑:系统管理员

央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