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活行 > 正文
什么时候你的车值这个价钱了,我掏钱买
2004-07-31 16:13 来源:我要评论进入2004年后,所向披靡的家用汽车卖不动了,车市之冷前所未有,厂家和经销商于是万不得已祭起了价格屠刀,然而一刀子下去,却并未见血,消费者并不买帐,该干么的还干么,这与家电企业一举价格屠刀就门庭若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车市究竟是怎么了呢?
上个世纪末,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汽车这种以前只有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才能消费得起的奢侈品开始进入了老百姓的视线,一部分有能力的人开始购买家庭第一辆私家车,拉开了中国汽车普及的序幕,那时的中国车市,以一汽,上海大众和东风汽车为代表的老三样牢牢地占领着中国小汽车市场,那时没有充分的竞争,老百姓的汽车消费观念还不成熟,所以汽车是不愁卖的。随着新的汽车制造企业的加入,中国小汽车的产能得到了空间的提升,汽车消费热潮随之而来,汽车市场也异常火爆,曾几何时更有某些品牌车不但得排队提车,还得额外加一部份价,那时的车商的日子真是比神仙还美,然面好景不长,进入2004年后,市场急转直下,厂家经销商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是好。
以笔者愚见,车市冰川的形成是早晚的事,这与中国的市场特点相关联的,2004中国车市的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1、 市场容量巨大,但消费环境差。
2、 消费者不成熟。
3、 汽车价格高于国际水平,技术含量低于国际水平。
4、 国家宏观调控,紧缩信贷,保险门槛提高。
5、 中国的第一波富人已经基本换掉了第一辆车。
中国有13亿人口,按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的手中的资本原始积累时代的理论,中国有2.6亿潜在的汽车消费者,这个市场真是个巨无霸,但是中国的汽车消费环境实在是太差,路少,人多,停车位异常紧缺,各种搭车收费现象比比皆是,汽车的消费成本相对于国人的年收入来说占的比重太高了。以一辆10万元的“百姓车”为例,初购就得付出10%的购置附加费,保险费,二者合计13000元左右,一年的弹性消费支出在4000-20000元之间,按平均值来算,第一年买一辆10万元的新车要支付125000元左右。一个家庭如果年收入是5万元,那么第一年要花去他们近三年的收入。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汽车使用时还得不断往里填钱,这对于不富裕的中国人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这样,一部份潜在的消费者捂紧了口袋等,等什么?当然是等收入增长,等汽车降价,等环境清洁。
中国的消费者绝大多数是第一次购车,对汽车的技术性能不熟悉,短时间的恶补也不可能补出一个成熟的消费者,于是我们中国的消费者买汽车时只有三板斧:一看品牌,二看外形,三看价格。有钱的主买国际品牌,大气的,价钱贵的,普通中产阶级当然是走中庸路线,一部份收入偏少但又想圆车梦的工薪阶层看中的是小品牌,低价格。
由于我们国家的汽车工业长期受国家保护,形成了三家独大的高度垄断,又因为长期以来的公车消费使我国的小汽车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而车型却严重老化,老毛子不傻,他们是不会把最新的科技传道授业解惑给中国人的,于是国产车就意味着质次(相对而言)价高,我们中国的老百姓凭什么花比老毛子多得多的钱买淘汰产品,这不是明摆着充冤大头?
由于经济过热,国家开始宏观调控,银行信贷紧缩,保险市场的门槛也相应提高,这对于靠贷款买车的工薪族来说无异是晴天霹雳,得,没戏了,还是存钱吧,存够了老子不贷你银行的款买车,呵呵。
汽车是一件大宗的消费品,这天生决定了第一批消费它的总是富人,富人是极少数的,占的比重太小,相对于2.6亿的汽车潜在消费者来说可以忽略不计,而且这部分人有钱,买车从来不看价钱,多数人已经换过第二辆车,近期内不会换第三辆车,车商把他们宰完后就无人可宰了,因为接下来的汽车消费者可不是不看价钱拿货的主。
综上所述,家用汽车市场遭遇的这场寒流并不是偶然的,是必然要发生的,长期以来的保护和垄断磨灭了车厂的斗志,虚高了车的价格,长期的公车消费使汽车成了香饽饽,谁都想从它身上套点实惠,做了几十年的汽车梦的老百姓在2004年发现自己被涮了,原来买来的外观漂亮的大玩具并不值这价钱,得了,您慢慢生产汽车吧,我不急用车,我等,什么时候你的车值这个价钱了,我掏钱买。
编辑:系统管理员
猜你喜欢
央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