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网首页

一键登录

中广网首页  |  快讯  |  评论  |  国内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视频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体育  |  社区   |  教育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游山玩水 > 正文

走进平顶山之二探寻风穴寺拜谒三苏园(图)

2013-04-17 19:14  来源: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 

    中广网北京417日消息(记者 冯赣勇)走进平顶山中央媒体采风组的第二站是探寻千年古刹风穴寺和拜谒三苏园。如果按照平顶山旅游局漆国栋科长介绍的行程是这样:头两天主要以人文景观为主,最后一天则以自然风光为主。

汝州风穴寺(摄影:冯赣勇)

    2013412日一早,记者一行从平顶山出发驱车前往位于平顶山市下辖的汝州市东南约70公里的风穴寺。说起该寺也是记者故地重游。199510月在平顶山参加第二届中国曲艺界期间,组委会曾经组织记者来此访古探幽。但18年过去了,当时的一点记忆如今早已荡然无存。故途中漆国栋绘声绘色地向我们介绍该寺的情况时,记者依然兴趣十足。

风穴寺天王殿(摄影:冯赣勇)

    风穴寺始建于东汉,重建于北魏,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因寺东之山有大小风穴洞而得名。风穴山口,两山夹道,万木葱茏,流水潺潺。迤俪北行3华里,方能发现寺院,确有“深山藏古寺”,“曲境通幽处”的诗情画意。寺院群山怀抱,北有紫霄峰,侧有紫云峰、纱帽峰、香炉峰、石榴峰等九条山脉逶迤相连,朝向寺院,有“九龙朝风穴,连台见古刹”之誉。寺内殿、阁、楼、台140余间,依山就势而建,高低错落有致,多变多姿,壮观秀丽。

风穴寺庭院(摄影:冯赣勇)

    说起风穴寺的由来,陪同我们参观的汝州市旅游局办公室副主任陈晓伟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传说当年风穴寺确址后物料齐备,正待兴建破土动工时,突遇某夜一阵狂风,将所备的砖石木料及原址等一并覆盖,更奇特的是大风将这些东西全都刮到了现在的寺址,真可谓“风点穴位”,故名“风穴寺”。

采风组寻访千年古刹风穴寺(摄影:冯赣勇)

    经过近一小时的车程,记者一行顺利抵达如今处于风穴寺国家森林公园内的风穴寺前。记者看到,寺前一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88113日公布,汝州市人民政府所立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风穴寺暨塔林” 的原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纪念石上的黑底白字已粉饰一新成黑底金字。当初记者曾在此留影,弹指一挥间,近20年一晃而过,面对物是人非的此情此景记者感慨万分。

通向望州亭的山道(摄影:冯赣勇)

    在导游的引领下,记者一行走进白云禅寺的风穴寺山门,首先来到天王殿前。导游操着一口味道浓郁的河南普通话,边走边对风穴寺中的景物娓娓道来。风穴寺又名香积寺、千峰寺,处于汝州市东北九公里处的中岳嵩山少室山南麓风穴山中。总面积约50余亩,现存主要建筑有天王殿、中佛殿、悬钟阁、藏经阁、七祖塔等。

采风组一行在风穴寺合影留念

    大家漫步来到了寺院内中心位置,从这里环顾四周,雄伟的七祖塔、庄严的中佛殿、悬钟阁等庙宇建筑群历历在目,甚为壮观。如今的风穴寺,院中建筑颇具历史文物价值。位于中心院南端的中佛殿飞檐挑角,金碧辉煌,它在木构建筑中甚为古老,是河南省迄今保存最完整的金代殿堂建筑,坐落在高1米多的砖砌台基上,殿顶为单檐歇山式,造型古朴雄伟,每一根柱,每一垛斗拱,每一块砖瓦,皆规范一致,比例协调。

风穴寺悬钟阁(摄影:冯赣勇)

    中佛殿右侧是初建于宋代的高大悬钟阁,这是一座气势恢宏的钟楼,其殿阁重檐,翼角反翅,蔚为壮观。钟楼中有四根粗大的木柱,顶天立地,柱端架着一横梁,梁上悬挂一口大钟,重达800多公斤,为宋宣和年间所铸,也是河南省现存最完整最大的一口铁钟。此钟铸造精致,音律准确,声音洪亮,故而明人张维新就留有“一声法撞飘空界,满地松阴宝月寒”的诗句,因此,“风穴钟声”也成为汝州八景之一。

风穴寺七祖舍利塔(摄影:冯赣勇)

    自钟楼向北数步就是七祖塔,这是一座高耸云端的九层叠涩密檐砖塔,塔的下面安睡着唐代著名和尚贞禅师的魂灵,因贞禅师为风穴寺的开山七祖,故名曰“七祖舍利塔”。此塔风格独特,塔基较小,平面为方形,外部轮廓腰粗头脚细,呈抛物线状。塔身四角直壁,其上叠涩出檐九层,通高22米,每层四角系铃,风吹铃动,叮当作响,妙趣横生。塔顶有刹,为覆镕体形,上有法器、宝盖,犹如火焰升起,别具一格。继续沿中佛殿的中轴檐悬行数十步,就到了毗卢殿。该殿兴建于明成化年间,为单檐悬山式建筑,显得庄严宏大。大殿前面有一个月台,台的四隅有神态各异的石兽,生动活泼,栩栩如生。自东门出院,再向北走,又有接圣桥,此桥为明代所建,高10米,重檐硬山,分上下两层,上层内塑四面观音像一尊。整个阁楼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风穴寺殿堂屋顶的怪兽(摄影:冯赣勇)

    导游说:有的朋友也许去过我们河南另外两座著名的少林寺或白马寺,但和眼前的风穴寺略一比较就会发现,在整体布局方面,风穴寺绝不同于少林、白马两寺那样,将寺院各建筑统一以中轴线为淮,对称排列开来,而是依山就势,参差错落,富于江南园林之营建特色,像中佛殿、悬钟阁、七祖塔、毗卢殿、观音阁、望州亭等等,皆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因此不会使人产生一览无余之感,而始终怀揣着“且听下回分解”的期待心理,逐次迎来一个个惊喜。

风穴寺观音阁(摄影:冯赣勇)

    更奇的是,当你从毗卢殿出来,扭脸瞅见东边的一扇圆圆的月门时,千万别以为一出月门便把风穴寺看完了。其实步出月门,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北顺石路走下漫坡,接圣桥犹如一条彩虹越涧飞起,过了桥便是观音阁,阁前有一四四方方的泉池,叫“喜公池”。池深两米余,水色清湛,清冽甘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原来观音阁后面有一片翠幽幽的筐林,其下有一股山泉淙淙流出,旱不增,涝不减,四季长流。泉水经竹林自一个石雕龙口中喷出,扬起一道柱,落地生花,水珠四溅,再聚而成溪,绕过涟漪亭,最后汇入喜公池。离开观音阁顺山涧继续往里走,但见两岸石壁屹立如铲,又行数百米,更有悬崖不见够缝,若遇多雨季节,水自崖上跳下来,如珠如玉,似针似线,雾沫星华,悠悠拖地,宛若垂帘,故名为“珍珠帘”。看罢珍珠帘,回头沿石阶攀援而上,在翠岚亭小憩,再登上望州亭,若是晴明天气,举目远眺,偌大的汝州城便可尽收眼底。再四周环顾,远处的上塔林、下塔林,又可再激起人们的游兴。可见风穴寺不仅寺内让人目不暇接,环寺的风光更是美不胜收。

风穴寺中茂盛的竹林(摄影:冯赣勇)

    有道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寺院大多建于山中,然而有水无山少风骨,有山无水欠精神,惟依山傍水的寺庙方更具风韵之美。风穴寺得以与青山绿水长相厮守,酣坐于群山环抱之中,畅居于碧水欢唱之所,游人至此,山趣水韵,碧声佛歌,怎不受“良辰美景”之感染,发“赏心乐事”之喟叹呢?古往今来,无数骚人墨客,贤达政要,陶醉于风穴寺的无尽景色,古代的元结、刘希夷、岑参,当代的李准、姚雪垠、徐慎、苏金伞、阎连科等等,还有不少外国朋友都对风穴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的确,对于记者一行来说,探寻古刹风穴寺如此独好之胜景,真是令人感到流连忘返,不虚此行。

居高俯瞰风穴寺(摄影:冯赣勇)

    记者一行告别了风穴寺,当日下午,驱车前往平顶山市下辖的郏县拜谒三苏园。该园位于郏县茨芭乡小峨嵋山,因埋葬着宋代大文豪苏轼、苏辙兄弟及其父苏洵(衣冠冢)而得名。园内分布着三苏坟、三苏祠、广庆寺和东坡碑林、东坡塑像、东坡湖等景观。

三苏园大门(摄影:冯赣勇)

    三苏纪念馆孔利强副馆长在三苏园热情地接待了远道而来的采风组一行。记者曾于20046月去过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拜谒过三苏祠,来此前心想既然他是四川眉山人,在被贬江苏常州时病逝,为什么会葬在既离家乡千里之遥,又距其客死之地甚远的郏县呢?

三苏园梅花林(摄影:冯赣勇)

    孔馆长介绍说:对于这个问题苏学研究者有多种解释,比较可靠的观点是郏县地处许洛古道,紧邻小峨眉山,南有汝水旷川,山清水秀,古柏参天,景色宜人,风景绚丽,苏轼早年多次路过这里,曾为此“美似家乡峨眉山”而惊叹,不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成为他永生的怀恋之地。故在常州重病临终时,给弟苏辙写下了“即死,葬我嵩山下,予我为铭”的遗愿。苏轼病逝11年后,苏辙在许昌病逝。其子孙也将他送到郏城,与苏轼葬在一起,始称二苏坟。至元代,郏县县尹出于对苏轼父子的敬重,为苏洵置了衣冠冢,将其埋于苏轼、苏辙兄弟墓之间,至此始称三苏坟,而整座墓园就坐落于现在的三苏园内。

三苏园广庆寺(摄影:冯赣勇)

    在孔馆长及导游的陪同下,我们进入新落成的三苏园大门,面前是一片开阔的广场,走了不远转入观光甬道,一片秀丽的湖水美景映入了人们的视野,原来这就是东坡湖。沿东坡湖西岸长长的林阴大道北行,穿过一片红色的梅花树林,首先来到了广庆寺和三苏祠。由于三苏坟的名声太大,相比之下,这里的广庆寺与三苏祠却不大为人所知。

广庆寺壁画(摄影:冯赣勇)

    广庆寺建筑风格独特,最明显的特征是一进三院、寺祠合一,据说,这在全国是极为少见的。广庆寺规模不大,既与苏东坡有着不解之缘,又与三苏坟有着密切的联系。苏东坡一生坎坷,与佛家来往密切。他一生多次过往此地,每次经过便折道广庆寺与僧人叙谈。到了晚年,东坡甚至给自己起了两个佛号叫“行脚僧”和“苦行僧”。苏东坡死后,宋高宗为广庆寺赐名,寺院僧人四时守护坟院,每逢春秋大祭和苏轼兄弟的祭日,都要为他们的亡灵超度、安魂。

三苏园中的三苏祠(摄影:冯赣勇)

    广庆寺寺院后面便是三苏祠。进入三苏祠,迎面苏轼父子三人的彩色泥塑像,苏洵居中,苏轼、苏辙分列左右,虽然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仍然栩栩如生。站在三苏像前,崇敬之心让记者一行不禁肃然起敬。大家恭敬地瞻仰三位大文豪,有的同志还默默地双手合于胸前朝拜以示敬意。

东坡碑林(摄影:冯赣勇)

    出了三苏祠院顺东便门进入东坡碑林环廊,这里镶嵌在墙壁上的碑刻,令人目不暇接。各种碑文荟萃了众多书法家对于三苏文化的钟爱,流传千古的一首首“三苏”作品,通过书法家们的精心诠释,令拜谒者再次享受了一道难得的精神文化大餐,大家纷纷对熟悉的作品进行吟诵与缅怀。特别是东坡碑林中还有一道独特的景观,那就是由全国百位书法名家以风格迥异的书体将东坡先生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书写了一百篇,依次由草书、行书、楷书、隶书、篆书排列,或豪放、或细腻、或灵动、或古朴、或精致,形成了百家高歌大江东去的宏伟场面,姿态纷呈,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三苏园中的苏轼像(摄影:冯赣勇)

    从东坡碑林出来向东不远后再向北顺着一条林荫路信步而行,就会来到一座高台,高台之上白色大理石的苏东坡雕像矗立在那里。只见身披斗篷,头戴纶巾,手拿书籍的大文豪苏轼,威风潇洒地站在那里,双眸炯炯有神,神采奕奕地目视着远方。

三苏园中的三苏坟(摄影:冯赣勇)

    顺着苏轼像正北的方向继续前行,即可看到了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的三苏坟墓园。三苏坟门前是一条不长的神道,两侧所蹲石羊、石马、石狮森严威风,参天古柏高耸入云。步入此处,人们能深刻地感受到三苏坟的古朴幽深。庄重典雅的墓园大门两边是一副楹联: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精辟地说明了“三苏”的社会地位。

三苏坟墓园中的“苏园听雨”景观(摄影:冯赣勇)

    走进三苏坟墓园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青石牌坊,坊楣上书“青山玉瘗”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两边石柱上一副对联经历风蚀剥落,依然清晰有力:“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此两句是苏轼狱中写给其弟苏辙的一首诗中的两句,今日读来,大文豪的铮铮铁骨犹然可闻,但其一生坎坷却不免令人伤感。再往前几步,三苏坟冢即现眼前。站在坟冢前的祭坛上,眼望苍松翠柏掩映下的三座坟冢一字排开,右为苏轼,中间为苏洵,左为苏辙。三苏坟院内遍植柏树,郁郁葱葱,参天蔽日,树干却均向西南方倾斜。据说是三苏品德感动草木,草木皆随其心意所向,遥望家乡四川眉山县。园中还有一块上书“苏园听雨”的砖砌石碑。据说三苏坟墓园夜晚山风来袭,潇潇洒洒如落雨声,便形成了著名的郏县八景之一“苏坟夜雨”。

三苏园中的三苏像(摄影:冯赣勇)

    徜徉在这肃穆幽静、郁郁葱葱的翠柏陵园,默诵着人墨客撰写的碑刻,一砖一瓦皆印有历史文化的符号,一草一木都是人们思古幽情的寄托。拜谒三苏祠,更令人深感三苏文化的巨大魅力,苏洵、苏轼、苏辙三位大文豪留下的众多千古名篇,将永远深深地滋润着人们心灵的精神家园。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40

编辑:赣勇

猜你喜欢

央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