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沈阳827日消息(记者 吕文卫)迎着徐徐微风,记者走进位于沈阳市沈北新区的姚家村,一个个农家小院干净整洁,高高的架子上爬满绿色藤蔓,大大小小的绿皮葫芦缀在上面格外显眼。

  近年来,沈北新区多措并举,大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通过引导有需求的农民自主创业,新区从信息、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在种养殖、庭院经济、旅游服务业等方面培育了一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


村民王丽红家的庭院(央广网发 吕文卫摄)

  特色产业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在村民王丽红家,整洁的小院里生机勃勃,粗粗一看藤上就挂有六七个葫芦。

  院子里的葫芦是今年5月种植的,短短两三个月时间,最大的葫芦已经长到30厘米左右,预计十月底这批葫芦就能收获。

  “种葫芦好啊,村里给的葫芦苗,平时也不用精心伺候,就靠下雨天的雨水就能活!”王丽红说,平时她和丈夫都上班,没有太多空余时间打理园子,种植葫芦轻松省力,不仅可以扮靓庭院,还可以让家里多一份“葫芦收入”。

  今年以来,围绕“一村一品”,姚家村将庭院经济发展与乡村环境整治相结合,引导、鼓励有意愿、有条件的农户整合房前屋后闲置土地种植葫芦,让庭院经济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截至目前,村里共有30余户种植葫芦,种植品种多达十余种。


姚家村村书记王彬手捧大葫芦(央广网发 刘旭摄)

  一家一户的庭院,面积不大,但如果发挥好作用,就能够带来相对稳定的收入。村书记王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葫芦主要是在村民庭院房前屋后闲置地方种植,占地小,成本低。每棵葫芦投入仅2元,预计可产生经济效益40元,而且如进行深加工,制成手工艺品后,还可增值5-20倍。

  “农村种植销路难的问题如何解决?”

  “村民只管种,村里负责卖!”王彬说。依托与八所学校党建共建的契机,姚家村与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定单种植葫芦。同时,学校将为学生、社区居民免费授课,教授烙画等葫芦手工艺品制作等,让葫芦手工艺品制作进课堂、进社区,扩大葫芦销售范围和提高知名度。

  “村民‘带单种植’,不愁葫芦卖不出去!未来我们还会不断拓宽产销对接路径和增收渠道,让农户吃下‘定心丸’。”谈及葫芦种植前景,王彬信心十足。


葫芦烙画(央广网发 姚家村供图)

  庭院经济让村屯环境“美”起来

  小小的葫芦承载着村里沉甸甸的希望。

  “村里发展庭院经济后,整体环境比以前好了很多,整个村子也变得更美了。”王彬说,之前有的村民院子里面放了很多杂物,很脏、很乱,现在把院子收拾得干净整洁,种上了葫芦。

  农户庭院越来越美,村里环境越来越好。

  姚家村内现有有机蔬菜、杂粮、笨鸡蛋、葡萄等农副产品,只能通过市场和朋友圈售卖,销售渠道相对较窄。发展葫芦种植及手工艺品深加工后,依托社区环境整体改善,将吸引更多的人到姚家村游玩,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

  目前,姚家村投资200万元正在建设葫芦文化广场,包括葫芦连廊、观光平台、葫芦雕塑等,展示葫芦文化,供市民休闲娱乐。“未来,我们希望通过发展葫芦深加工产业,将姚家打造成‘沈北葫芦第一村’!”王彬说。


村民家种植的葫芦(央广网发 吕文卫摄)

  在沈北新区,像姚家村这样的特色村屯正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村落探索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绿色稻米村”东拉拉村能人孟祥金的绿色水稻种植项目一期500亩顺利完成收割,村集体年收入增加20万元,并于今年续签了5000亩订单合同;“花卉村”尹家村依托3200亩的两个花卉大棚基地产业优势,抓住沈阳市蝴蝶兰市场缺口商机,发展蝴蝶兰种植产业,预计实现村集体增收20万元……

  沈北新区充分挖掘培育丰富的农业资源,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走实乡村振兴个性化发展之路,农民富了,农村美了,一批新农村、新农人正在沈北大地上落地开花,未来可期!

编辑:秦岭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