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士康“跳楼门”频发:脆弱的“80”“90”后?
【事件经过】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富士康公司,因在半年内发生九起员工跳楼事件、造成七死两伤而被推到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是什么原因让九条年轻的生命选择与世诀别?富士康怎么了?富士康的员工怎么了?人们期待破解这一跳楼魔咒,杜绝悲剧再次发生。
员工内部也有人在反思频发跳楼自杀事件的原因,有人认为跳楼自杀是因为公司漠视了员工的需求,缺少对员工的关心,导致员工压力无法释放,最终压垮了脆弱的“80”后、“90”后。 【详细】 |
|
——“熟悉陌生人”:厂区人头攒动 精神形影相吊——
“熟悉陌生人”,原是文学创作上的一个术语,指那些既有传统因子又富创新内涵的人物形象。是一个褒词。这里所说的“熟悉陌生人”,则是一个贬词,表现人际之间,身影是“熟悉”的,心灵却是“陌生”的。身影虽然近在咫尺,心灵却远隔重洋。这些背乡离井来到富士康的年轻人,尽管生活在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厂区里,但在精神上却“茕茕孓立,形影相吊”,深感孤独、孤单、孤寂、孤凄。沉重的工作压力,菲薄的劳动报酬,机械枯燥的生活,渺茫无望的前途,加上一些人还有着感情的纠葛,家庭的重负,内心充满苦恼苦闷,心灵倍受折磨煎熬,他们需要倾吐,需要慰籍,需要鼓励,需要开导,但是,茫茫人海,无亲无友,都是“屌毛”式的陌生者,虽非陌路实为陌路,以至“孤心煢煢,靡所瞻仰”。心灵的苦闷和压力得不到释放和化解,积累到超过能够忍受的程度时,自杀的悲剧就难于避免了。 【详细】
————改善人际环境 在人际关系上治“沙”————
|
|
————匮乏文化生活:溜冰场、台球、黑网吧和“毛片”————
在富士康龙华园区,匮乏的文化生活,黑网吧充斥居住楼每一个角落、居住区杂乱脏的道路坑洼不平。员工小宝说,在8小时之外并不容易找到放松和娱乐的场所。龙华厂区内虽然有银行、网吧、游泳池、书店、咖啡厅等日常生活设施,可是对42万名员工的需求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 【详细】
————“第九跳”折射企业文化的冷漠————
如果,富士康善于经营企业文化,在强化生产管理的同时,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提倡建设企业文化,如车间领导慰问生病员工、开展体育演讲歌唱比赛等,使员工在劳动中不断收获和体味人生价值,拥有健康的心态和追求理想的信念。员工“九连跳”事件或许不会发生。 【详细】
|
|
————流水线上的工人 像钟摆一样消耗————
3年像钟摆一样的生活,人生还在原地踏步,这让小宝觉得“很没意思”。6:50起床,花10-20分钟洗漱,花10分钟吃早餐,然后步行到公司,穿上统一的工作服装;8:00准时上班,中午11:00下班,一个小时的吃饭休息;下午从1:30-5:30上班,再吃饭休息一小时,晚上8:00下班。这是湖南籍工人小宝在富士康的工作时间表。【详细】
————当人像一粒沙子那样活着———— 一名富士康员工对记者说:这里没有人关心你想什么,你高兴还是郁闷,因为人太多了。42万人拥挤在厂区,人就像沙滩上的沙粒。对生命个体的极端漠视也许是绝望产生的遥远源头。 机械化的工作根本谈不上创造,谈自我实现有点奢侈;基层管理者动辄呵斥工人,尊重也谈不上;工人在工厂里基本上没有社交活动,住在一个宿舍里的都很陌生,情感没有归属;高强度的站立劳动,手被机器轧伤是常事,不安全;至于生理上的需要,不停地加班恐怕充足的睡眠是无法保障的。既然如此,看不到生的意义何在,像机器一样的存在,也就会像机器一样思考,正如4月初一名跳楼女工声称的那样,“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太长,这让她很心烦”,所以跳下去就成了“机器们”让自己停摆的方式。
|
|
————双面富士康:管钱的精细与管人的粗放————
弊端之一:精细分工——庞大机器上的螺丝钉
————富士康需在管理上为自己认真会诊————
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王健特点评:富士康请五台山的高僧做法事,也让人觉得有点啼笑皆非,因为现代企业遇到问题了,往往会请知名的咨询公司帮助会诊,比如说麦肯锡、波士顿咨询,但是富士康选择了和多数的现代企业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从管理上找原因改变工作和管理制度,光请心理医生给工人进行疏导,光疏导是没什么用的,在我看来,富士康需要在管理上好好会诊一下,看看究竟管理出了什么问题。【详细】 |
|
————纵深富士康“九连跳”背后:青春的碎片————
“人被机器劫持”“碎片一样活着”,报道中这样写道。曾卧底富士康刘志毅告诉快报记者,与富士康那些同龄人同行的28天,让他感到“心酸而震撼”。“很多都知道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工人在流水线上反复拧螺丝钉的镜头,但富士康的工人比电影里多遭受的,还有心理的枷锁。” 【详细】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困境”凸显————
深圳总工会副主席王同信说:“现在的员工主要是‘80后’和‘90后’,他们文化程度更高、更加追求自身个性发展,有很强的维权意识。如果企业还只是过去以严格管理为主的做法,就必然出现问题。企业不仅要在物质上保障员工的权益,还要在精神层面体现对员工的人文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