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成就举世瞩目。当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步入深水区,深层次的矛盾也不可避免地开始显现。面对新的挑战,我们需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攻坚克难、夺险闯关。尤其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将成为推动国家再次启航的强劲动力。

面对诸多难点,一些领域和地区已经开始在探索、试验,并取得了突破,给各方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经济之声推出系列述评《深水闯关》,选取金融、税制、医疗、户籍、土地、行政等六个改革区域,从地区样本出发,报道、分析改革的突破与思考,探寻面向未来的经济发展之路。

温州金融改革:民间借贷“阳光化”引发热期待

.

几十年间,温州似乎不断地在冲击一堵无形的墙。温州民间资金有六千亿之巨,但长期投资无门;中小企业有36万家之多,却嗷嗷待哺,总是无法正常融到资金。这个“悖论”已严重制约了经济。

中小企业融不到资,就不得不转向地下民间借贷,忍受融资贵。企业生存艰难,又有越来越多的资本脱离实体经济,陷入钱生钱的高利贷游戏。

“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以登记的形式,给民间借贷“上户口”,把民间资本纳入正规金融体系,这在新中国金融史上还是头一次。然而,第一脚踏入水中,很快就有了水深浪急的感觉,企业这一方也有顾虑,一旦要借钱,就要曝光自己的财务状况,他们担心断了以后从银行贷款的路。

第一步的艰难,折射出金融改革的复杂性。温州悖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要解开这个结也不可能轻而易举。下一步,温州自己该如何走?温州在等,也在想。改革自然不能停止,试验仍要继续,在欢呼惊喜过后,温州需要的是冷静与思考。…[详细]

2012年3月29日,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领取营业执照,顺利完成登记注册。

温州金融改革:成立民营金融机构仍需冷思考

.

原温州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马津龙说,要打破垄断,就要让民间金融阳光化,催生民间金融机构,打破严重失衡的垄断金融体系。

创办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金融机构,既可以解中小企业融资之困,也是引入竞争,打破垄断。但监管者最大的担心是,万一银行破产,储户的利益如何保障?改革要开前门,让人冲出去大胆闯,也要建好后院不能失火。

温州的金融改革还有很多需要探索,比如面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模式如何建立?个人境外投资怎么推进?设立试验区以来,温州经历了一个从热到冷、又逐渐热起来的过程。

转型中的中国迫切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撑,金融改革在未来发展大局中的份量越来越重。温州作为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注定应当先行一步。 …[详细]

温州市政府发布名单,9家企业发起或升转创办村镇银行,目前正在等待批复。

上海税制改革:试水营改增 打破利益格局

.

增值税是中央和地方分成,中央75%,地方25%,而营业税,如交通运输、物流等行业,百分之百是地方的。这两个行业转成增值税以后,如果体制不变,地方这部分税收的75%会流失,地方利益就会损失。

改用增值税,企业在购买设备等过程中已经交的税就可以抵消扣除,这意味着,即便不用上交中央,上海的财政所得不光眼睁睁会减少,还得额外掏钱补贴一些试点企业。比如物流企业,由于可抵扣的项目少,改交增值税后,税负没降反而增了。

试点就是一次充满未知的试验,在税收减少的情况下,上海硬着头皮,坚持拿出过渡性的财政补贴,保证企业成长。

事实证明,上海的尝试是对的,试点以来,上海服务业实现了超10%的快速增长,服务业利用外资增长20%以上。…[详细]

到2015年,上海计划将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从57.9%提高到65%左右。

上海税制改革: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

上海的试点证明,税制一改,撬动了服务业,上海“经济转型”的步伐明显变得轻盈起来。税负减轻,上海的吸引力也一下增强了,人才、资金等各种优质要素都在向上海聚拢。试点至今,上海服务业利用外资增长了20%以上。

上海的“营改增”试点产生了榜样效应,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厦门、深圳等11个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都跃跃欲试,并已获批成为新的试点区域。

中央政府的大手笔让利,让试点地区松了口气。但接下来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利益又该怎么分?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则认为,在试点的基础上应全面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这是大势所趋。

营改增扩大试点之后,试点地区的GDP总量将占全国一半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52%左右,税收占56%左右。…[详细]

郑州户籍改革:打破界限破樊篱 户籍改革急不得

.

郑州的户籍改革在全国并不是最早,但步子最大、胆子最大,因此轰动一时。郑州的勇气从何而来?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分析,动力来源于对“经济增长”的渴望。

城市要发展,需要人进来,但户籍改革是个“老大难”,难在牵一发而动全身,难在各种利益盘根错节。改革的步子迈多大,牵动会多大,都不好预料。

今天看来,郑州的户籍改革更像一场“大跃进”,轰轰烈烈,无疾而终。事实上,在全国第一个全面放开户口的浙江奉化,直到今天仍然在坚持放开。

郑州急切了些,结果证明了户籍改革不能“急”。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认为,户籍改革是综合性的,只靠地方单方面试点,很难彻底。它还需要更深层次的地方中央分税制改革,来增加地方政府的承受力。…[详细]

经济发展需要释放人口潜力,户籍改革是首要关口。打破户籍界限,郑州勇破樊篱。

郑州户籍改革: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

.

8年前,郑州大胆试验,全面放开户口,劳动力短缺一度缓解;8年后的今天,当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富士康等企业到郑州建厂,郑州再次感到“缺人”的压力。

“留不住人”,不仅是郑州的心病,也是整个中国推进城镇化面临的突出矛盾。近两年,全国1.6亿外出务工的农民,有七分之一选择了“打道回府”,留不下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城市户口,无法享受和市民同等待遇。外出务工人员定居不下来,就支撑不了产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也无从谈起,更不要说带动住房消费,释放消费潜力。

郑州进一步的改革面对现实,几条腿走路。市区户口有条件放开,居住证再吸引一时进不了大市区的人口,同时,着手城镇化建设,更多地吸引劳动力,这叫“新型城镇化”。…[详细]

“新型城镇化”让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

顺德行政体制改革:“减下来”和“放出去”

.

全面推动各项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难中之难”,更是“重中之重”。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正在从“摸着石头过河”走向“顶层设计”。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地方利益,行政体制改革是对自己的权力动刀,牵一发动全身。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留给改革者的都是难啃的骨头。

能减的“减下来”,该放的“放出去”。宏观决策权上移、微观管理权下放。“小政府”对接“大社会”,广东顺德 “试验田”,能否成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样本?

顺德的“大部制”改革始于2009年,核心内容就是“做减法”。41个党政机构合并成16个,党、政机关合署办公。新成立的部局一把手一律由区委常委、副区长和政务委员兼任。41个机构的一把手,转眼间全都变成副职。行动之快、动作之大、涉及利益之广,前所未有。 …[详细]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步前行

顺德行政体制改革:“小政府”对接“大社会”

.

20年,顺德的经济总量增加了20多倍,党政机构不增反减,“疲于奔命”在所难免。区级行政审批、征收、处罚等8大类行政管理事项共5720项,其中审批事项1609项。放权成为必然选择。

然而,社会组织担心,政府部门只放事务不放职能;政府担心,权力放出去,社会组织是否接得住。如果不用改革的态度推动长远的发展,那么这些问题可能会成为以后改革路上的拦路虎。

不放怎知不行?向基层政府放权,向社会组织放权,顺德行政改革又向前迈出一步。领跑广东、影响全国的顺德,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如何理顺?“小政府”又如何对接“大社会”?

顺德在2009年进行了大部制改革后,2010年又进行了简政强镇改革。通俗地说,就是放权给基层。…[详细]

简化政府审批环节,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医疗改革:从神木到桑植,“免费医疗”不是神话

.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GDP增长了62倍,而公益事业的支出仅增加了不到10倍,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投入仍显不足。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刊发文章称,去年有超过1.7亿的中国人因病陷入困境。

2011年,中国实现基本医保全民覆盖。然而,医改仍然是中国最大的民生话题。医改12年,漫长而艰辛。如何突破瓶颈?陕西出了个富县:神木。湖南出了个穷县:桑植。一南一北,一富一穷,两个小县竟殊途同归,实现了“免费医疗”,成为中国医改路上绕不过的样本。

神木财力充足,“全民免费”一步到位,并且选择了市场化的路径,因此走得更彻底;桑植作为穷县,立足现实,将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让原本躺在那里睡大觉的新农合基金充分动起来,虽然“全报销”还只是覆盖到乡镇一级,但毕竟解除了县域内绝大多数农民的后顾之忧。…[详细]

医改仍然是中国最大的民生话题

医疗改革:打破公立医院垄断地位 走市场化之路

.

神木与桑植的探索,效果显著,却引来褒贬不一。围观者众,践行者寡。到底是神木和桑植的经验难以复制,还是存在更深层次的问题?

医疗改革,牵动多方利益。打破公立医院垄断地位,是其中最艰巨一环。神木和桑植让人们看到了地方政府医改的勇气,而医改向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推进,还需要全国一盘棋。

2010年两会期间,卫生部长陈竺针对神木模式做出回应,他认为:国内百强县肯定做得到,甚至排名前三百到四百的县域也都能做到。

通过医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直接影响当然是公众的健康幸福,而更重要的是,医疗保障投入可以发挥显著的经济杠杆效应,对于拉动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将起到重要作用。…[详细]

土地改革:成都,从确权到流转

.

三十多年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中国农民首次拿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安徽凤阳小岗村因此被历史定格。

三十多年后,当上一轮改革红利逐渐消退,中国农村呼唤新一轮的改革。在这场以“土地确权”为起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四川成都被推到了前台。

2007年,成都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改革,囊括产业发展、收入分配、户籍改革等方方面面,但回过头来看,成都的这轮试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是难度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地方,毫无疑问要数农村土地的确权和流转。

在成都都江堰市柳街镇鹤鸣村,2008年年初,全国第一批农村土地确权证书在这里颁发,鹤鸣村也因此成为全国土地确权第一村。…[详细]

成都土地改革:土地合法流转让农民受益

.

成都给土地确权,只是完成了第一步,第二步就要实现土地流转。作为农民最值钱的家当,土地的权属长久以来没有明确,农民守着金饭碗过穷日子,确了权,农民可以把金饭碗端起来了。

成都大邑县韩场镇兰田社区,乡间水泥路两边不时闪过整整齐齐的蔬菜大棚、食用菌工厂,透过已经收获的千亩葡萄园,一排排红色的小洋楼闯入视线,高大的梧桐树下,各种健身器材比好多城里的小区还齐全。

韩场镇是成都农业产业示范镇,全镇1万8千亩耕地,有1万亩进行了流转,流转率超过50%。而在确权改革之前,这一数字只有现在的五分之一。镇委副书记戴晓兵骄傲地说,土地流转使经营逐步向农业大户和公司集中,实现了规模效益。…[详细]

集中流转 土地价格提高

中国民族广播网你好台湾网中国广播联盟全球华语广播网高校广播联盟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中国广播报中国广播杂志广播歌选央广手机台央广幸福团电视购物
中央台简介央广传媒央广新媒体中广网简介驻地记者广告服务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中国广播网客服热线: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09014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