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艾滋病日:何必谈艾色变

改变病情认知:艾滋病从“世纪瘟疫”转变为慢性传染病
艾滋病,这个曾让人避之不及的“世纪瘟疫”是否仍然令人恐慌?艾滋病人,这群一直生活在阳光下的“隐身人”,是否还在为生存的尊严和发展的权利挣扎?面对全国接近50万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社会公众是否还有一些难以消除的误解与偏见?
“如果你在公交车上说自己有艾滋病,立刻会跑掉半车人。”尽管艾滋病防治知识不断普及,但很多人还十分惧怕感染者。同时,更多人还在潜意识里把艾滋病和道德败坏画等号,殊不知很多感染者是因输血等间接方式感染,本身也是受害者,背后是复杂的社会问题。…[详细]
世界防控艾滋路上的正能量

防控艾滋病是一条漫漫长路 世界各国并肩前行
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从2011年到2015年,每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都是“实现‘零’战略目标——零新发感染、零歧视和零死亡”。
多年来,对于各国家和地区来说,防控艾滋病既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世界各国和地区为改善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地位作出了不懈努力,并取得积极进展。防控艾滋病是一条漫漫长路,世界各国与国际组织应并肩前行,让这条路充满“正能量”。…[详细]
社会各界关注艾滋病感染者就医歧视

艾滋病人就医是否会增加其他患者的感染风险
隐瞒病史到医院就诊,对艾滋病患者来说是无奈之举,但这样做的后果却是增加了不知情的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周子君表示,感染者在就诊时应坦言自己的身体状况,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如果不告诉医生,引起别人传染的话是故意传播艾滋病,应追究法律责任和刑事责任。明知道艾滋病要传染,还这样做,最起码是放任的。”
让人欣慰的是,在一些医院推诿艾滋病人的同时,也正有越来越多的医生站出来,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服务。…[详细]
探访中国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

山西临汾“绿色港湾”红丝带学校
山西临汾“绿色港湾”红丝带学校,生活着23名艾滋病患儿,学校为他们提供免费治疗和教育。学校于2011年12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成为我国目前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
这些孩子大多是由母婴传播而感染艾滋病。目前该校有老师9名,学生23名,其中小学生6名,初中生17名。学校为他们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以及心理等多项课程。…[详细]
走上新生之路的河南“艾滋病村”

我国艾滋病感染人数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河南省拨出扶贫专款,为文楼村打井、修路、建学校,帮助群众发展庭院经济和沼气建设,扶持村里发展饲料厂、养猪场、养鸡场。
这些企业不仅带动全村的经济发展,还吸收多名艾滋病患者就业。因艾滋病失去亲人的孤儿在乡里的“阳光家园”愉快地学习和生活。如今的文楼村,已经驱散了笼罩在头上的乌云,走出一条新生之路。…[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