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5日消息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一直重点关注的话题。2004年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共同决定将5月25日定为全国大、中学生(包括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日,“5·25”的谐音即为“我爱我”,提醒大、中学生“珍惜生命,关爱自己”。

如今,心理健康问题逐渐低龄化。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4%,检出率随着年纪增长呈上升趋势。2019年提出的《健康中国行动》强调必须高度重视国民的心理健康素质。其宗旨不仅是治疗疾病更是要提升国民健康素质,具体到心理健康方面就是提升心理健康素质。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更是提出,心理健康从娃娃抓起。

青少年普遍存在抑郁、焦虑、强迫、双相情感障碍等问题。在疫情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担忧、抑郁、恐慌等情绪状态时刻困扰着常态化居家学习的青少年。

孩子心理有问题时,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孩子心理出现问题时,与家庭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建议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应该给孩子足够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排泄心中的不安情绪,化解心理扭曲。

父母要提高自我觉察能力,防止消极的家庭教育模式在孩子身上重演。要做好自身的榜样,不断提升自我,这样孩子也会主动地跟着父母脚步不断成长。

同时,父母要警惕孩子心理方面的问题,若发现孩子有异常症状要及时和孩子沟通,有必要时求助专业心理咨询帮助。

压力大、情绪低 如何应对?

正确面对压力。遇到挫折时,转移注意力,暂时抛开烦恼,先做喜欢做的事。等心情平静后,再重新考虑如何解决烦恼。

以独特的方式适应社会。要敢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适应社会,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

学会宣泄。不顺心、不如意时,可以通过运动、娱乐、找朋友倾诉等方式来宣泄不愉快情绪,切忌压抑负面情绪。

用积极的方式与人沟通。改变对待他人的态度,善意待人,不要处处与人争,更不要随意猜测别人,必要时学会妥协。

一旦觉得自己压力过大,自我调适无效,就应积极求助于专业人员。

编辑:果君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