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东莞市石碣实验小学:从学校文化建设出发

2017-07-27 11:17:00来源:校长会

  如何用学校文化提升学校品牌,让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让学生真正享受到一种幸福的教育,并为学校的发展注入“精”“气”“神”,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气质与品位?这是广东省东莞市石碣实验小学朱志权校长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朱志权是广东省为数不多的具有教育硕士学位的小学校长,他是全国研究型校长和北京师范大学专家型校长,东莞市和石碣镇两级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六年来他一直在东莞市石碣实验小学推进“习正文化”的实践和落地,并带领“朱志权名校长工作室”成员为学校的发展及特色品牌建设,探索一种具有自我属性的文化样式。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他的独立的思考与实践,是在源头上对基础教育的本质进行研究。

  “习正文化”向内生长的源动力20111214日,朱志权受命从东莞市石碣袁崇焕小学轮岗调任实验小学校长,到任之初,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传承实验小学的文化,如何在此基础上找到突破与提升,让这所镇属小学有一个质的飞跃与蜕变,从传承中归整学校文化。

  传承即文化之根“蒙以养正,圣功也。”原文出自《易经》,其意指从孩子蒙昧之初,就应该施以“正道”教育。朱志权认为:“养正”和“习正”,一字之差而结果迥异,“习”为过程,“养”为结果。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所以,在外围环境文化建设中,朱志权紧扣学校校训和校风,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提升和改变。“习的过程是一直在延续的。孩子们在升旗、做操的时候,可以在广场里面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这些充满教育意义的活动就是在广场里面开展的。”基于这种考量,朱志权就给广场命名“习正广场”。而最有意义的就是每栋教学楼面墙上的“正”字,这一处可以说是学校形象及校园文化灵魂所在。当初,如何将学校核心思想,教育理念完美呈现?朱志权着实费了一番脑筋,“我想了一个办法,能否把它作为一个正字形、正字义来联系呢?”于是,朱志权把它改成了一个“正”字,采用黄底红字印在墙面上,但又不是一个简单的“正”字,必须有丰富的蕴涵。“这个‘正’字很有讲究。‘正’字由五划构成,每个笔画都有粗有细。而笔画的这种粗细变化,正好体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一横一竖之间是外圆内方。外圆内方代表德行,代表了一种做人做事的原则:重大事情讲原则,具体问题需灵活。”朱志权介绍说,这个富有艺术性的“正”字还蕴含着石碣实验小学英文的第1个字母(SJEP),五划则代表联合办学的五个村。“这样一来,这个‘正’字就充满了故事。”身正,端正,正气,正道,正量。朱志权深谙实验小学“正身”“正心”“正言”“正行”等的习正文化与教育价值理念,并将“正”字的精神和蕴涵内化到教学教育和校园环境建设中,在这所充满正能量的学校,引领师生向着一种正确的方向成长。“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在石碣实验小学随处可见笔直挺拔的青竹。一节一节的竹子清瘦而正气正派,教人正直有节;在暗示我们做人须有理有节的同时,又包含了学校发展节节高的美好寓意;竹有十德,“虚心竹有低头叶”,青竹身上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愿景“:育人虚心有节”。教育是无痕的。“教育假如是有形的,那岂不是很危险?”朱志权就这样通过这些安静的植物、沉默的建筑物,托物寓意构建起了他无声的育人环境。

  “向善”的正能量“是无数优秀的老师和学生造就了一所名校,而不是一所名校成就了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所以,我们必须看重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那才是学校的核心。”只有教师素养提升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只有老师在正确的轨道上养成一种“正”的态度与习惯,才能传播正能量,给予学生正确而积极的指引。朱志权一直重视教师的培训,把教师的培训当作是对教师最大最好的福利,重点来抓。数学老师黄建梅,已过天命之年,很多到了她这个年纪的老师,早就放弃了对新知识、新科技的了解,大多数人安于现状,趋于保守。但她却从未停止过汲取知识的脚步。为了学习英语,她和三年级(1)班的学生一起上课,数学课上她是他们的老师,英语课上她和三(1)班的孩子却变成了同学!为了弄懂某个知识点,她会请教自己的学生,丝毫不会担心这种行为会在学生面前没面子。“老师的这种孜孜不倦,活到老学到老的求学精神也会感染学生的。学生不仅不会觉得老师才学疏浅,反而会为拥有这样的老师感到自豪。”朱志权为这样的老师点赞。与很多学校不同,东莞市石碣实验小学更重视对教师精神上的肯定和鼓励。“在我们学校,物质上的奖励很少,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肯定。渴望得到表扬,这是人之常情,学生需要表扬,老师也需要表扬。当自己的成果得到肯定和展示的时候,就会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学校定期会把所有获得重要表彰的教师照片放在宣传栏上,作为教育楷模和教师榜样,以此来激励大家。宣传栏处于学校师生每天必经的路上,外校参观的人一进学校也能看到。这种优秀展示对于老师无疑是莫大的肯定。

  “这种宣传对于老师来说是一种激励,对于学生来说,则是一种榜样。学生看到自己的任课老师上了光荣榜,自然就对老师多了几分尊敬和崇拜。我想这对于每位老师来说都是一件颇可欣慰的事情。”朱志权从精神与情感上给予老师最大的尊重,这莫不是一种最大的“善”。人得有持续的动力,才能保持活力。一个人在一个工作岗位呆久了,就会形成惯性,容易厌倦。“教师是一份旱涝保收的职业,如果你自己不想着进步,很难迫于生活的压力而寻求上进。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状态。久而久之,这种观念还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因此,朱志权会给老师们施加“善意”的压力,及时为他们补充正能量。在东莞市石碣实验小学,学校要求老师们以3年为一个周期,建立明晰自己的工作或者人生目标。老师须学会用“SWOT”来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清楚自己有什么欠缺和短板,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升。学校从多个方面为教师的发展提升创造条件。首先是通过外围的条件来促进教师提升发展,比如让教师在名师工作室跟岗学习;利用高校资源,请高校教授来为老师辅导等。而在内部资源上,学校则为老师制定明确的目标,比如某一位老师要在某个时间点达到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等的要求。内在要求老师必须专业素养丰厚,气质典雅,言行举止有读书人的气质,外围条件又为实现这些目标提供了切实的帮助。同时,学校出资对老师进行培训,要求每位教师需要掌握三门科学。一是教育哲学。教师要善于思考,凡事都具两重性,舍小益而取大义也。二是教育心理学。教师要懂得处理人际关系,对孩子的教育要将积极的表扬和委婉的批评巧妙结合,要学会走进孩子的心里面。三是教师要懂得教育经济学。要争取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获。而不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结果。“我并不是想给我们学校的老师们施加压力,我只是希望他们利用宝贵的时间加强学习,做一个专业过硬、身心健康充满正能量的好老师。”朱志权的这番良苦用心老师们应该也能体会出。“育人虚心有节”。这不是学校的简单口号,而是体现在了老师的一言一行之上。学校文化惟有成为一种行为习惯、精神气质,才是一种真正向上或向善的具有正能量的文化。朱志权如是道。

  懂得爱与善如果说学校是一棵大树,老师是那片片绿叶,那么学生就是朵朵红花。朱志权说“:我们的使命就是守护好那些娇艳的红花。”前苏联著名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人走进学校并不意味着接受教育,只有当他面对一本书沉醉不已的时候,教育才刚刚开始。”可见,教会一个学生阅读是多么重要。朱志权校长在四川某大学进修读研时,有教授问他:“别人来这里读研都有很现实的目的,有的是主任或者副校长为了当校长而读;有的是为了从农村走进城里而读。你已经是校长了,又来自发达地区,你又为什么而读呢?”朱志权说:“我读书有三个目的,一是读给我的同事看,校长都在读书,老师自然不好意思不读书了;二是读给我的学生看,让学生知道知识是无穷尽的,活到老,学到老;三是读给自己的孩子看,让孩子明白,不管是谁,都需要读书学习。”东莞市石碣实验小学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有时一场活动,一次实践,会比一堂课的教育意义更加深刻。”学校通过举办各种大大小小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责任感、公德心等,学会“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懂得爱与善。朱志权的教育智慧体现在对孩子的充分信任上。“我们要相信孩子,相信孩子的本质和潜能,相信孩子美好的初心。而不是总在担心他这个做不好,那个会破坏。”朱志权最初决定在校道两旁种植桃李时,有个别管理人员就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担心桃李长大结果后会有孩子爬树摘取果子,产生安全隐患。朱志权当然也意识到了这点,但是他有自己的打算和处理方式。他借升旗仪式讲话时间,开展“我们和故事有个约定”的活动,给学生讲述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故事。这其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有一个留学生,在他所处的校园外有一棵结满了苹果的苹果树,学校里面也有很多结满了苹果的苹果树,他觉得很奇怪,苹果成熟了,为什么没人去摘呢?他问路人“:这么诱人的苹果,你为什么视而不见呢(为什么不摘呢)?”路人回答他:“这个苹果是别人的,我为什么要摘?”朱志权就是通过这样的小故事告诉孩子们“:不是自己的东西,没有经过别人的允许,千万不能有占为己有的心思;假如你自己去摘了,自己做了,就会影响周边的人。”这样的方式和引导效果远远好于一味的禁止和惩罚。在他看来,“大部分的孩子是向善的,他的调皮也是有一个度的。至于有个别孩子不听话、做不到也很正常,而这其实正是一种教育契机。”刘德沛同学,是第八届广东省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小学组软笔特等奖获得者,他说自己的书写和行为习惯就深受学校“习正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而在实验小学,像刘德沛

  这样有特长的学生有很多很多,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身正、心正,学习自然就能学好了,习惯好则好。”朱志权深谙此道,这也是“习正文化”之核心所在。

  学校文化向外生长的正能量“在充满正能量的精神家园,校长必须是一个举着旗帜在前面引领的人,必须尽可能多地提供更好的平台让老师成长。要坚信学校成就老师,老师发展学校,且行且思,并让学校文化沉淀,成为学校发展永不枯竭的能量!”朱志权是东莞市和石碣镇两级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他在主持工作室时一直以学校文化建设为课题,进行“帮扶带”的实践性落地工程。朱志权名校长工作室成立于20149,工作室成员来自东莞市九所小学的正副校长。工作室以研究学校文化建设为重点,以校长专业成长的途径为主旋律,以学校特色的诊断、建设与提升为研究课题。诊断:构建学校文化每一所学校都有其发展的历史,或长或短;每一所学校也有约定俗成的规矩,或显或隐;每一所学校同样有其独特的文化,或深或浅。作为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对于如何把握学校文化的内涵,如何拓展学校文化的外延,如何发挥学校文化的作用,如何传承学校文化,如何描绘学校文化的蓝图等,朱校长有其独特的视角,有其实践中的理解与思考。一是准确把握学校文化的内涵。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师生共同认同和践行的行为方式、处事态度、爱恶情感、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性格基因和发展密码,它产生于学校自身,贯穿于学校发展的每个阶段,不因校长的轮换和外部因素而轻易改变。二是积极拓展学校文化的外延。如石碣实验小学的“习正文化”,诠释校训“蒙以养正”,教育孩子走正道,做正人君子。三是全力打造学校文化的品牌。石碣实验小学构建以“习正”为主题的物质文化,对师生的身心言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倡导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们推崇师生正确的行为方式所形成的习惯,即行为文化,并让师生终生受益;他们创建“习正”系列的课程文化,让教师走上幸福的专业发展道路,成为真正的研究者,同时点燃学生全面发展的希望,成为素质教育的受益者。四是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效能。良好的学校文化不仅能润泽师生的心灵,更能潜移默化地教人向善向上,学校文化的美,美在人文,美在一种思想的流淌,美在一种文化的浸润。引领:校长专业成长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有理想的校长会追求教育的完美,有思想的校长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专业情怀的校长才可让学校走向完美。朱志权认为,校长的专业成长对校长本人、学校主体和整个教育不可或缺,意义重大,所以工作室在拓宽校长专业发展的渠道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首先是提升校长的专业思想。工作室推荐和发放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重要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科学教育出版社《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和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等,要求学员们认真研读,体会大师们对教育的理解;自觉地跟文本对话,畅谈读书体会形成思维的碰撞;撰写读书笔记,进一步丰富校长的专业思想,编织教育家具备的情结。其次是增进校长的专业知识。朱志权作为市教师进修学校特聘的小学校长岗位班讲师,分别为学员们做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和《新时期校长的角色与作用》等讲座,他理论联系实践,结合自己管理学校的得失,坐而论道,增进了校长们的管理知识,拓宽了校长们的专业视野。三是提高校长的专业素养。工作室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通过到松山湖中心小学实地考察、与东莞市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刘建平校长面对面的交流、请李季教授跟学员们就校长专业素养方面进行互动等,让学员们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四是培养校长的专业能力。工作室组织学员们到各自的学校就依法治校、制度建设、人文关怀、课程特色等进行专题研究,取长补短,有的放矢地培养校长的专业能力。提升:用整个心做整个校长“用整个心做整个校长”,朱志权名校长工作室以此为理念,以“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构建师生精神家园,传承发展学校文化,引领校长专业成长”为宗旨,办有灵魂的教育,办负责任的教育,办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通过“名校长工作室”活动平台,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镇街 小学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学校文化即学校的灵魂之所在。朱志权通过“习正文化”的探究与实践,寻找到自己学校发展之根源,并与工作室成员共同探究、挖掘属于每一所学校的文化属性。石碣镇中心小学即是一例。该校创办于1952年,历任校长提出众多如“书香校园”“和谐家园”“成长乐园”核心的文化建设,形成了“四位一体”艺术教育特色,在镇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朱志权认识到,学校文化应该有一个灵魂,也就是有一条主线,如果太多太杂太乱,反而很难发挥作用,凝聚力量。大家也认为该校文化建设较为散乱,没有形成发展主线,有待进一步提炼,形成科学的办学理念,推动学校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于是,他与名校长工作室成员共同诊断、合力探究。经过多方论证,石碣镇中心小学确立了“和美教育”办学模式。石碣中心小学陈进威校长介绍说,“和美”教育就是以“和”为美,以和达美,通过整合协调各种教育资源,营造宽松、愉悦的教育氛围与环境,在师生的快乐与共同成长中,体验美,创造美。石碣镇中心小学以“和美教育”确立学校一训三风、基本观点、行动法则、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和美教育”模式、培养目标等一系列方案,并设立了“和美教育”行动计划,致力于构建和煦德育体系、和乐课程体系、和美课堂,造就和馨教师、和美家长等,在传承中整合所有资源,形成了利于学校自身发展的学校文化。诊断,参观,学习培训。朱志权名校长工作室围绕学校文化建设实实在在地进行探究与实践。工作室成员代表的九所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上疏理和归纳出了一整套完整的体系框架,引领更多的学校向前发展。东莞市石龙实验小学廖六志副校长,参加东莞市第13期校长培训班,听了朱志权关于学校管理的学术讲座,他非常感叹:朱志权校长的讲话没有什么高深的教育理论,都是他自己的做校长的亲身感受。作为一个校长要有真才实学,要有工作激情,要正确理解“管”与“理”的关系。学校管理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一个教育人,我们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上下级的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成功自己……这些都让人收获良多。面对朱校长这样一位名声显赫的“专家学者型”校长,他表示惭愧,同时表达了对其实干精神的钦佩。朱志权校长在石碣袁崇焕小学和石碣实验小学做出了不平凡的实绩,比如他在袁崇焕小学倡导的“五个一”活动(每一天找一个学生谈话,每周写一篇教育随笔,每月写一篇案例分析,每学期思考、分析、跟踪一个教育问题,每学年精读、品读一本教育名著。),至今仍值得教育界同仁去学习,去仿效。他倡导的办学理念,确立的校训,构造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学校创作校歌、校徽和学校吉祥物等行为也值得更多的人去思考……“用整个心去做个整个的校长!我时刻铭记着陶行知先生这句话,我希望在学校文化建设上,让每一位师生感知到一种教育的幸福,或许这才是每一位校长所追求的,亦是名校长工作室努力的方向吧。”朱志权道出的是一个教育人朴素而坚定的理想。

彭超鹰 彭雷

编辑: 朱敬一
关键词: 学校文化;老师;习正文化;书香校园

东莞市石碣实验小学:从学校文化建设出发

学校文化向外生长的正能量“在充满正能量的精神家园,校长必须是一个举着旗帜在前面引领的人,必须尽可能多地提供更好的平台让老师成长。要坚信学校成就老师,老师发展学校,且行且思,并让学校文化沉淀,成为学校发展永不枯竭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