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自然和爱大自然的人当义工

2017-07-12 10:46:00来源:央广网江西频道

  在拍鸟之前,梅拍了多年的人文,这一背景使她的鸟片与众不同。翻看梅近年来的众多摄影作品,不难看出两条主线:人的传承故事与鸟的湿地故事。“两者都在日益减少过程中,弥足珍贵”,梅解释道。“也正因如此,这类题材光用相机捕捉瞬间远远不够”。于是她除了用影像本身讲故事之外,图文并茂,情景与情怀交融的生灵故事非常感人,在海内外拥有大量忠实读者。难以想象一位英文专业毕业、旅居海外三十多载的华人至今仍然坚持用母语写作。

  说到文字,梅认为写作和摄影一样是一种冲动,只不过是瞬间的延续,于是,把心里的一份感动和对大自然的感悟随着抓拍到的瞬间释放出来,成了她每次写作的动力。虽然一张成功的鸟片本身可以单独以图说话,寓在其中,但生态摄影往往需要借助文字的力量来科普和宣传。

  美洲小鸟迁徏和美国护鸟的志愿者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梅说与它们和他们的相遇是缘,还有缘带来的感恩。她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寻找与跟拍,并查了大量资料,这个倾注着她镜头前和镜头后心血的集子发表后,好评如潮,既有观赏性又有科普性,被众多爱鸟者收藏,也提高了普通读者的护鸟意识。

 

Painted Bunting 彩绘鹀 (M)

 

Orchard Oriole 果园黄鹂 (M)

 

  梅将这一美洲迁徏鸟集题为《随风缘》。每年四月,成千上万只林鸟飞越六百多英里的墨西哥湾北迁,单程正常时间约为16-18小时,如果一路顺风,它们一路北上,也就无缘相见。但若遇上北风或大雨,小鸟们无力继续其征程,便会在到达北美南岸后稍作整休。它们逆风而停,随风而去,逗留时间只有12-20小时。

  美洲的小鸟北迁兵分四路:太平洋沿岸、中部、密西西比、大西洋沿岸。德克萨斯州在中线南岸,近墨西哥湾的几处密集树林便成了逆风时小鸟们中途歇脚的首选,花果虫子让小鸟们吃个够饱,在补充营养、恢复体力之后,回天道继续北行。他们夏天在北方生儿育女,冬天返回中美洲和南美洲,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迁徏鸟中的林莺warbler,才10厘米左右,梅说,这些千里迢迢的小精灵们和飞跃喜马拉雅山的蓑羽鹤一样,是她心目中的英雄。

 

Cape May Warbler 栗颊林莺 (M)

 

Prothonotary Warbler 蓝翅黄森莺 (M)

 

Worm-eating Warbler 食虫林莺 (M)

 

Black-throated Green Warbler 黑喉绿林莺 (F)

 

  Yellow Warbler小黄莺尤其荫,春天在美国北部是常客,但在咱们南方却是稀客。

 

Yellow Warbler 黄莺 (F)

 

  美洲迁徏鸟中尺寸最小的、最轻盈的是蜂鸟,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类,只有7、8厘米。难以想象,拇指般的小蜂鸟仅靠采些花蜜也能一口气飞越600多英里的墨西哥湾,大自然多么的神奇!

 

Ruby-throated Hummingbird 红喉蜂鸟(M)

 

  和国内拍鸟(尤其拍小鸟)最大的不同是,在美国拍鸟不允许食诱和声诱,人工滴水池和给蜂鸟准备的糖水瓶是最大的尺度了。既便有极少位置的棚拍,外面林中的水池是鸟类保护组织建的,目的用来让远道而来的鸟儿们补充养份,而不是用来摄影,所以没有布景成份,往往背景杂乱。

 

Blackburnia Warbler 橙胸林莺 (M)

 

American Redstart Warbler 橙尾鸲莺 (M)

 

  说起中美两国生态环境的差别,梅介绍说除了自然环境之外,生态文化也很不一样。美国的生态旅游行者中,观鸟族大大多于拍鸟族,他们爱鸟懂鸟,是摄影人学习的榜样。上面这些美洲迁徏鸟在墨西哥湾停留时的栖息地,均由观鸟人而不是摄影人为主的Houston Audubon Society 等民间护鸟团体筹资管理,其性质从奥杜邦(Audubon)一词便显而易见。奥杜邦John James Audubon (1785-1851)是个野生动物画家,擅长画鸟类。除了绘画作品,奥杜邦在他的日记和随笔中还以文字传达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尊重生命的理念,对北美社会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一百多年来,以他名字命名的奥杜邦学会始终致力于野生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团体之一。

 

  今年拍摄迁徏鸟期间,梅有幸见到休斯顿奥杜邦 Houston Audubon Society 的一位前管理人员,她叫Winnie(与其居住的小镇同名),曾在休斯敦鸟协工作了整整17个年头,退休后至今当义工。

 

  《随风缘》一集里所有bottle brush红花的鸟片均摄于下图街口的民居外。主人为了便于大家观鸟,连围墙也没有设。今年还新种了不少品种的花,估计以后会吸引更多的小鸟。经打听后,梅发现主人即是Winnie,她才恍然大悟。

 

  Gloria是上面Winnie的隔壁邻居 ,两年前才从爱鸟的哥哥手里买下高岛的房子,偶尔来小住。那天她主动招手邀请梅和她的伙伴自然妹进去,还用望远镜当起了鸟导。好大的院子,好高的桑树,真的鸟不少。几天后又见到她时,她在一个林子里当义工。下图为梅和Gloria夕阳下在她家院子合影(naturePassion摄)。

 

  这位老先生叫Richard,也是当地鸟协的志愿者。他说年纪大了,不能开长途来来回回,就干脆把房车开来海湾住上半年,每周当几天义工。梅说认识他,是因为那天在他房车附近停下打个电话,他主动上前问她是否迷了路。当时才4月初,因为没找到小鸟,梅就留了个电话号码给他。后来小鸟来了,他真的给梅送去短信!

 

  Debbie(右)以前也是拍鸟族,但她后来觉得观鸟更能融入大自然,就把把相机搁了。退休后还把老伴也拉上,一起在公园里做志愿者,俩人一做就是20年!

 

  虽然义工都是退休人员,但Houston Audubon Society鸟协的工作人员基本上是年轻人,毕竟户外职业比较艰苦。

 

  这对夫妇典型的观鸟人装束:户外帽、望远镜,梅上前询问问他们来自何方,不料回答是:一辆房车,四海为家。

 

  常有身边朋友开玩笑,说梅拍鸟“舍近求远”。确实,2015年4月她在台湾,2016年的4月则陪父亲回到阔别六十多年的宁波老宅。2017年是她在美国的第一个迁徏鸟季,她对过去两年“舍近求远”的解释是:北美鸟况相对稳定,总觉得家门口的以后还有机会。看过《随风缘:美洲迁徏鸟》的读者中有许多人问她:这么多品种是怎么记住的?梅说她也是拍一种学一种。现场有大量时间等鸟,有时一天下来没找到鸟,她就索性看书,大炮加脚架云台再重,那本美国国家地理出版的鸟经Field Guide to Birds of North America经常随身带着,厚厚一大本。若有拍到必查,每天还做详细的笔记。“这是失望与惊喜交替的一个月,辛苦着并快乐着。”在林子里被无数蚊子咬过之后,梅用文字和一百来张照片整理成篇发表,她说这是自己给大自然和热爱大自然的人当义工的一种独特方式。

  这次受到CNR央广视界丫丫的邀请后,一开始她对要写镜头背后的自己感到诚慌诚恐。后来想既然有一席之地,如果能借迁徏小鸟一集将美国Audubon奥杜邦的护鸟理念传达给国内的鸟友及其大众,“那也就值了!”

 

  【点击可见更多美洲迁徙小鸟】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给大自然和爱大自然的人当义工

在拍鸟之前,梅拍了多年的人文,这一背景使她的鸟片与众不同。翻看梅近年来的众多摄影作品,不难看出两条主线:人的传承故事与鸟的湿地故事。“两者都在日益减少过程中,弥足珍贵”,梅解释道。“也正因如此,这类题材光用相机捕捉瞬间远远不够”。于是她除了用影像本身讲故事之外,图文并茂,情景与情怀交融的生灵故事非常感人,在海内外拥有大量忠实读者。难以想象一位英文专业毕业、旅居海外三十多载的华人至今仍然坚持用母语写作。说到文字,梅认为写作和摄影一样是一种冲动,只不过是瞬间的延续,于是,把心里的一份感动和对大自然的感悟随着抓拍到的瞬间释放出来,成了她每次写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