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昌9月11日消息(记者王一凡 通讯员郑莹 万朝晖)教师是“蜡烛”,是“园丁”,更是“引路人”“筑梦人”。在平凡的讲台上,她以身作则,教书育人,为祖国耕耘未来;在讲台下,她以己为范,为人师表,为职业赢得尊重。她是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1982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江西医学院任教。39年如一日的坚守在医学基础教育教学第一线,在三尺讲台上演绎着平凡、庄严、美丽的奉献之歌。在她的身上,闪耀着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让人深深感受到一份教育工作者的信仰和从教情怀。她就是南昌大学医学院教授李刚。

(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无悔选择

  谈起刚开始从教的选择,李刚缓缓地说道,“第一次进医学院的门,迎面看到的就是一座高大的白求恩的雕像,背景是基础医学部原来那栋四层楼红色尖顶的砖房,两边是好大好大的一棵棵樟树,郁郁葱葱的一直延伸下去,那种感觉,真是太神圣了!这种神圣感,一直到现在都有。”说话时她目光清亮有神,这也许正是她的“初心”吧。

  1960年出生,经历过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上下尊重知识、渴望知识、学习知识的氛围,李刚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有着更深刻的体会。20世纪90年代,全国的高等院校都在高速扩张,江西医学院由原来每届200-400人扩招到1200-1600人,教师的授课任务十分繁重,教学课堂延伸到节假日和晚上,新增的教学任务一度难以安排。在没有课时补贴的情况下,李刚主动承担起额外的课时以及全日制本科的教学任务。当时的教室并没有麦克风和多媒体设备,面对上百人的大课,李刚笑着说:“上一次大课不仅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嗓子哑了就靠冰水药物维持着。”

  从初入教坛到成绩斐然。她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党支部书记、系副主任、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委员和教学督导组组长;兼任中华医学会医学细胞生物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教育学会医学生物学组委员、江西省解剖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实践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荣获江西省模范教师、江西省师德先进个人、宝钢优秀教师、江西省三八红旗手、省女科联工作先进个人、南昌大学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医学院十佳青年教师、十佳德育教师等称号;曾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国家级优秀多媒体课件三等奖、省高校优秀多媒体课件二、三等奖、省直属院校“女教工创新实例”优秀奖等。

  教师是她最在意的身份,她说,“基础教育是很平凡的,我只是一名从事医学基础教育的普通教师,是一块铺路石。”

(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执着追求

  近40年的教学生涯,李刚坦言:“一路走来,有过彷徨、有过挣扎、有过泪水、有过伤痛,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最终战胜了自我。”

  由于扩招后繁重的教学任务占据了大量的时间,李刚只能利用仅有的休息时间来做科学研究,那时的她已经怀有身孕,摆在她面前的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也是一个很多职场女性需要面对的问题,那就是生育与事业的抉择。在理想和信念面前,她选择了后者,从而也让她失去了做母亲的权力。

  “当时教学任务重,知道自己怀孕了,我跟我爱人商量,觉得反正年轻,决定去医院做人流手术,没想到以后就落下了习惯性流产的根。蛮可惜的。”采访过程中只有这次,李刚轻轻的叹了口气。

  2009年李刚不幸罹患癌症,为了不影响教学,她选择假期进行手术,在化疗期间也坚守在教学岗位。化疗的副作用使身高1.7米的她体重从120斤猛降至75斤,白血球降到1千,血色素降至3克,头发完全脱落。她戴着假发,以超人的毅力克服病痛坚持上课,在病重期间仍然坚持完成本科教学计划学时,是医学院本科教学工作量最多的老师之一。对于每一位癌症患者来说,与病魔抗争的苦都不是简单几个字能形容的。回想自己战胜癌症的经历,她的话语都像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一样,始终平和淡然。

  从走上讲台的那天起,李刚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在学生面前,她永远是一个满腔热情、饱含激情的老师,同事们给她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李铁人”。

(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矢志不渝

  在科研教学上她一丝不苟,编写教材的每一句话、科研中的每一个数据、多媒体中的每一种呈现方式,她都反复研究,以求最真最佳。她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卫生部、省教育厅和省卫生厅的各级科研课题,其中《海马突触超微系列研究》《大脑皮质内树突和侧棘间的自身接触》分别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基础理论一等奖和三等奖。她在医学院首个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荣获江西省首届高校多媒体课件三等奖、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在全国四十余所医学院校推广应用。

  “根据人民的需要去完成自己的职业”是她对自己也是对教研室全体同仁的要求。她的“细胞生物学”增设为必修课,主讲课程《医学遗传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分别获江西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和江西省优质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在同事宫京闽眼里,李刚是个这样的人,“记得有一次,为采集猪蛔虫,凌晨3点人们还在睡梦中,她就起床骑自行车,顶着刺骨的寒风到南昌肉联厂屠宰车间,在血粪的污水坑内翻找标本。”宫京闽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平凡的贡献,才是最伟大的。

  笃爱教育

  有人说,李刚教授就像是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日复一日地把学生一个个驮过河,不觉回首已是万马奔腾。39年来,她为3万多名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授课,如今,这些学生分布在国内外各地的科研岗位上,有的已经是学术带头人。

  在工作中,她甘当“人梯”,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教学、科研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并鼓励她们参加各种教学比赛。从课件、微课的整体设计到制作动画,每一帧、每个画面、每个字幕和发音,李刚教授都一一给予指导,但却从来不挂名。在她的指导下,许多青年教师参加全国、全省的讲课、微课、课件都取得优异成绩。不少人问她,“你这样既劳神又费力,还没名没利的难道不觉得吃亏吗?”李刚说,“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就应该吃得起这个‘亏’,在我的帮助下,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他们的教学和科研得到全面发展,就是提高南昌大学医学教育水平,有何不好?我个人虽然没得到什么,看到青年教师对教学的热爱,我感到非常高兴。”

  “一名党员教师,要有坚定的理想与信念,始终如一地严以律己,努力做一名师德高尚、业务求精的人民教师。” 她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共产党人的誓言。

  “这些年,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我都清醒。说到底,我的工作就是坚守一个人民教师的本分。”李刚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60岁的她,初心不改,始终谦逊,依然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