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遂川10月14日消息(记者王一凡 通讯员李书哲 范小勇 曾凌辉)溪水绕村流,盎然田间绿。遂川县雩田镇有一个美丽的小村落,随着泉江河底的泥沙冲刷和沉积逐渐形成了绿洲,因而得名中洲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村民勤恳踏实,大多以种植蔬菜为生,包揽了全县70%的蔬菜供应量。

郭承基在地里劳作(央广网发 通讯员李书哲 摄)

  寒露过后,正是种芹菜、包菜、小白菜和扁萝卜的时节。天不亮,63岁的郭承基就头顶套着手电筒,进自家地里忙活开了。他种的菜除了日常生活,多的就带到圩镇市场售卖。

  “从播种开始就要好好照顾,出太阳铺开遮阳网,晚上有露水就撤掉,勤快才能种好地!”只要聊到种菜,放下锄头的老郭就咧开了嘴角,和脱贫前判若两人。

  自从妻子因病早逝之后,小女儿远嫁湖南,大儿子外出务工被骗,自己右腿股骨头坏死只得手术安装人工骨……一连串的变故,积蓄全无不说,一个人的晚景愈发凄凉。 2014年,村民一致评定老郭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干部为其办理了残疾证,每年加上低保共有4200元补贴,解决了生活基本问题。

郭承基在地里劳作(央广网发 通讯员李书哲 摄)

  身残志不残。腿不受力,老郭就把两亩地出租了大半,其余的自种,挑肥挑菜就半担半担地挑。为了种好几分地,他除了镇、村两级组织的技术培训逢课必上,还常在种植大户和蔬菜种植技术指导员那儿取经。

  在几乎人人都懂种植技术的中洲村,村支书梁梅生靠着刻苦钻研,被农业局聘请为全县唯一一名蔬菜种植技术指导员。看到村里的苦瓜、黄瓜产值不高,每亩收入只有5000元左右,梁梅生就到福建考察后引进新品种,先是小范围试种,然后进行大规模推广,将亩均收入提高到了3倍以上。

  村里建起了总面积达1180亩的蔬菜基地,技术不断改进,基础设施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出村主道路面加宽到5米,村民们运输蔬菜更便利了;实施安全饮水工程,也增加了地下水灌溉蔬菜渠道;万亩河堤岸维修加固,再也不用担心汛期涨水了。

镇干部询问郭承基生活近况(央广网发 通讯员李书哲 摄)

  2016年,老郭如期脱贫,并得益于拆旧建新政策,盖起了砖混结构的三层新房。地里每年收入逾万元,大儿子的工作也稳定下来,业绩好的时候月工资能拿到8千元,父子俩更加努力地偿还建房欠下的6万元债务。

  在圩镇市场上的老郭腰挺直了,嗓门也更大了:“有机种植,有机种植,不打化肥口感好!”因为种的菜碧绿水灵,他的总是比别人卖的快。

  如今,老郭早已还清了债务,但仍然勤勤恳恳地在地里劳作着。“大家都奔向了小康生活,自己也要继续努力。如果儿子能早点结婚,那就更好了……”说起这茬,六旬老汉笑得有些腼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