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车行:六十年初心照乡梓 一甲子党龄献余热

2020-07-02 17:4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渝水7月2日消息(记者王一凡 通讯员喻佳瑶 陈辉)“我小时候有一次去江东赶集,国民党抓了个四汀下村的共产党员当众行刑,在场的乡亲们都很气愤,但又害怕,敢怒不敢言。那个年轻人倒是硬气得很,英勇就义。成年以后,我自己也加入了共产党,经常会想起这个烈士,他还有没有子女、家人在世,亲属现在过得怎么样?”82岁的廖车行老人端坐在家中的木质沙发上,娓娓讲述着自己和中国共产党结缘的漫长岁月。老人目光炯炯,口齿清晰,使听者也仿佛置身于党领导人民抛头颅洒热血、成立新中国的那段峥嵘岁月。

  1938年出生于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下村村委山背村的廖车行,195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当过22年的公社干部和15年的村小组长,一甲子春秋岁月奉献给了党和国家,一腔热血回馈着生养他的这片红土地,耄耋之年依然捧着一颗初心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在拆三房建三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恢复春耕生产等工作中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村里远近闻名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村长。

疫情期间,廖车行在封路卡点值守

  拆三房建三园,化解矛盾纠纷有妙招

  “最近,山背村有两户人家因为建房审批的事情发生矛盾,在众厅里吵架,村长、村干部都劝不住,当事双方越吵越凶眼看就要打起来了。这时候廖老听到动静赶来,一露面双方的火气就降了下来,三言两语就说服了当事人到他家坐下来商量。老人家为人正派、做事公道,在村里很有威望,颇具人格魅力。”下村村党支部书记吴茂生赞叹道。

廖车行协助村组干部推进“拆三房”工作

  2017年,山背村开始启动“拆三房”工作。有的村民怀念旧屋舍不得拆,有的怕拆了旧房建不起新房,有的村民想留着老屋放杂物,种种原因导致该村“拆三房”工作进展缓慢。廖车行在日常交谈中发现村民们都在观望,便说动弟弟、侄子和自己儿子带头拆了家里的老屋,主动和村长一起挨家挨户上门做邻居们的思想工作。在他的带动下,山背村40余户人家签订了拆迁协议,共拆除无人居住的土培房、砖木房2724.17㎡。了解到村里资金紧张,廖车行还拒绝了村里提供的安置房,自筹4万余元在众厅旁盖了间一室一厅、没有厨卫的小平房。因地理位置合适,他家的小客厅还成了下村颐养之家在山背村的“配送点”,同村的7个“入家”老人三餐都在他家吃饭或领饭。廖车行常说:“党员干部首先自己要行得正,如果自己身上落了灰,还去讲别人不干净,是不能服众的,村民们愿意坐下来听你说两句,化解矛盾纠纷就成功了一半。”

  疫情防控,宝刀未老勇争先

  今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山背村的村长接到村委“封村”的通知时,正在新余陪伴亲人。没有村长领头,面对村民的质疑和反对,进村的临时关卡很快形同虚设。久经风浪的廖车行老人意识到形势严峻,不顾家人的劝说,穿上红马甲来到村口,稳定守卡志愿者的“军心”,缓和志愿者与想要进出的村民及其亲友之间紧张的气氛。在配合村委干部做通本村村民的思想工作后,廖车行提议把卡点从村口移到村外的柏油马路上,由他带领村里的青壮年志愿者轮班值守,切断这条从下村前往大桥、高升、千秋岭等村委的村道。

廖车行无偿提供自家的客厅作为下村颐养之家在山背村的“配送点”,村里7个“入家”老人三餐都在他家吃饭或领饭

  “一开始大家不清楚这个病有多厉害,很多小辈只是觉得我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家,寒冬腊月里守着村口不容易,给我两分薄面,愿意先回家里等几天看情况。结果几天后,全国都封村封路了,他们自己就不想去走亲戚了。春节年年有,健康失去了就真没了,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疫情防控一个半月,廖车行跑坏了一双鞋。靠着国家补贴和儿女赡养费生活的他还主动为疫情防控捐款100元。廖车行的言行,体现了一个老党员“为党和国家分忧”的初心和“讲奉献不求回报”的可贵品德,心中有信仰,行动就会有力量。

  恢复春耕生产,零抛荒保粮食安全

  3月底,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廖车行的目光逐渐回到他熟悉的这片土地上。村里的青壮年陆续外出务工、求学,匆匆忙忙重返被疫情暂时扰乱的人生轨迹,国家开始鼓励恢复春耕生产、强调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可今年的田地荒得比往年都多,闲不住的廖车行老人注意到这一现象后,走遍山背和附近几个村庄询问春耕情况。家里今年谁种地?打算种什么?面积多大?种子、秧苗、化肥、农机联系了没有?一串问题问下来,他皱起了眉头,情况不乐观呀!

6月25日端午节,区委书记李虹走访慰问老党员廖车行,与老人话家常、忆苦思甜,为他送去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廖车行拨通了下村村党支部书记吴茂生的电话,向他反映情况,并提出2条切实可行的建议。一是将田亩钱的发放方法,由原来的按田发放,改成谁耕种谁领钱,大大提高村民春耕积极性。已外出务工的村民听说后,都争先恐后地请农机翻田,或联系亲朋邻居承包自家分得的田地。二是村委牵头,帮助村民流转土地,把荒田集中到在家务农的村民手中,实现双赢。下村村委以村集体的名义,在山背村流转了42亩水稻田,再以600元/亩的价格转包给3个村民,带动农户自发流转了剩余的近90亩良田,改变了很多村民“宁肯田荒在自己手里,不愿把承包给别人”的小农思想,实现山背村零抛荒,为今年的粮食丰收奠定了基础。

  老骥伏枥,初心不改。壮士暮年,犹有余力。在下村镇,还有不少像廖车行一样,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永不退休”诺言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以及退役老兵,该镇党委近期组织村委对辖区内“五老”人员进行摸底,邀请部分表达清晰、支持党和政府工作、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五老”人员组成“五老”宣讲团,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的形式,形成榜样效应,弘扬红色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推进乡风文明和乡村治理上台阶。

编辑: 胡斐
关键词: 渝水;老党员;疫情防控;颐养之家;

廖车行:六十年初心照乡梓 一甲子党龄献余热

“我小时候有一次去江东赶集,国民党抓了个四汀下村的共产党员当众行刑,在场的乡亲们都很气愤,但又害怕,敢怒不敢言。那个年轻人倒是硬气得很,英勇就义。成年以后,我自己也加入了共产党,经常会想起这个烈士,他还有没有子女、家人在世,亲属现在过得怎么样?”82岁的廖车行老人端坐在家中的木质沙发上,娓娓讲述着自己和中国共产党结缘的漫长岁月。老人目光炯炯,口齿清晰,使听者也仿佛置身于党领导人民抛头颅洒热血、成立新中国的那段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