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14日消息(记者佟亚涛)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上半年我国外贸“成绩单”14日出炉。在14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相关负责人介绍,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4.24万亿元人民币,整体好于预期。其中,6月份出口、进口已经双双实现正增长。

  在浙江宁波,一家生产餐具的民营企业负责人王熊告诉记者,今年3月,受到疫情冲击,订单取消、订单延迟情况接踵而至。不过,企业研判,随着海外疫情的发展,对一次性餐具的需求将大增,于是他们迅速增加了一次性餐具的产能。随后的市场反馈证明,他们当时的判断是正确的。

  “实际上我们把产能提高了整整一倍,两倍都准备好了。老产品有竞争力,新产品有创新,再加上管理能力不错,他(对方)为什么不给你做?肯定给你做的。”王熊说。

  这家企业可以说是上半年我国外贸发展的一个缩影:一季度震荡、二季度有所回稳,整体好于预期——这也是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对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的整体评价。李魁文介绍,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4.2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2%,降幅比前五个月收窄1.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71万亿元,下降3%;进口6.53万亿元,下降3.3%。值得注意的是,6月份出口、进口已经双双实现正增长。

  李魁文说:“在经历了一季度震荡后,二季度进出口有所回稳。从月度看,自4月份起出口连续3个月实现正增长,6月份当月进出口同比增长5.1%,其中,出口增长4.3%,进口增长6.2%。”

  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认为,上半年进出口回升,得益于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率先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他说:“中国因地制宜、科学有序地推进复工复产,使很多外贸企业比较早地进入到了正常的工作状态,不仅完成了过去延迟的订单,而且在拿新的订单方面也具备了很强的能力。另外,有些国家目前的疫情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企业不能够复工复产,客观上给中国让出了一些市场份额。”

  上半年,防疫物资和“宅经济”产品出口成为亮点,增长较快。在广州一家原来生产氟塑料的企业里,两条全自动化口罩生产线正在飞速运转。企业运营经理赵兴华介绍,面对外贸订单取消情况,企业转型生产新型纳米口罩,不仅满足国内防疫需要,还可以出口海外市场。

  企业主动求变,政府部门也打出稳外贸“组合拳”。李魁文介绍,今年以来,海关部门进一步提升通关效率,6月份,全国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为39.7小时和2.3小时,比2017年压缩了59.3%和81.5%。

  此外,大力支持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和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建设,促进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业态发展,积极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李魁文介绍:“全面推广跨境电商出口商品退货监管措施,开展跨境电商企业对企业(B2B)出口试点;鼓励中西部、东北等地开展市场贸易采购试点。今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出口分别增长了28.7%和33.4%,成为稳外贸的重要力量。”

  从贸易格局来看,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我国与大多数主要贸易伙伴的外贸实现增长。其中,表现最为抢眼的是东盟。李魁文说,上半年,我国对东盟进出口延续增长态势,东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他介绍:“得益于该地区整体疫情防控形势相对较好,且近年来与我国经贸合作持续深入,产业链结合更加紧密,双边贸易稳步增长。今年上半年,我国与东盟进出口值达到了2.09万亿元,同比增长5.6%,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达到14.7%,较去年同期提升了1.2个百分点。”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疫情仍然在全球蔓延,给我国外贸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下降4.9%和5.2%;世贸组织预计今年全球货物贸易将下降13%—30%,联合国贸发会议的预计则是下降约20%。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分析,全球需求减弱影响我国出口预期,不过,外需有望逐渐修复;内需回暖较为明确,进口有望保持增长。他说:“近期,欧洲疫情逐渐得到控制,美国非农数据转好,欧美经济开始重启,外需状况有望逐渐修复,缓解中国出口压力;内需回暖较为明确,国内消费逐渐恢复促进消费品进口,基建投资力度加大带动工业初级产品进口,大宗商品价格低位回升也将带动进口增速。预计进口将好于出口,贸易顺差可能收窄。”

  李魁文在展望下半年我国外贸发展前景时也表示,未来将全力做好口岸疫情防控和促进外贸稳增长工作,努力稳定我国外贸基本盘。他表示:“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外贸发展韧性足、回旋余地大,随着一系列稳外贸政策措施效应的持续释放,我们有信心稳住外贸基本盘,努力实现进出口促稳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