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9日消息(记者吕红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我国有1800多个县和县级市,县城是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城镇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国家发改委最近印发通知,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明确公共领域17项建设任务。系列报道《探路县城城镇化》第二篇:县城补短板,钱从哪里来?
  县城财力不足以支撑城镇化补短板
  我国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要由县和县级市自身推动,资金来源的大头是财政资金。近年来,由于县城房地产开发比较活跃,土地出让金也水涨船高。不过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说,大部分县城的财力仍然不足以支撑城镇化补短板所需资金。“我国的县域,除了百强县等少数县的财政实力相对好一些,绝大部分的县都是‘吃饭财政’。财政相当一部分支出是财政供养人员支出,教育领域的财政负担也比较重,完全靠当地是很有限的。”陈耀说。
  专家建议:公益性项目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实际上,和大城市一样,不少县城也有城投公司,但由于种种原因,获得银行授信以及发债都很困难,通过其他途径融资,成本比较高,同样不能支撑补短板所需资金。既然如此,钱究竟从哪里来?
  国家发改委的思路是,统筹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区分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项目,合理设计资金保障方式,既拓宽财政资金投入渠道,又调动金融资本和工商资本投入的积极性。陈耀建议,对于县城公益性项目建设,要根据当地财力,加大上一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陈耀介绍:“补短板其中很大部分是上一级的转移支付,包括市级、省级,甚至中央一级;对于非省直管县,要靠市、县两级给予一定支持;西部县城需要中央财政加大一部分的支持力度。”
  国家发改委也明确,县城公益性项目主要通过地方政府财政资金予以投入,符合条件的县城公益性项目可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予以适当支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研究员马庆斌指出,公益性项目也要细分,有的可以用发债的方式融资。
  马庆斌表示:“公益性项目有一定的收益,但市场资本和社会资本对此不太感兴趣,虽然风险不大,但投资长、收益低。当收益率达不到社会资本预期时,可以采用发债的方式,比如地方专项债或抗疫特别国债。”
  国家发改委:严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针对县城准公益性及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国家发改委提出要设计市场化的金融资本与工商资本联动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其中,对于准公益性项目,马庆斌建议,政府要发挥好引导和撬动作用。
  马庆斌说:“前期当社会资本收益还看不清楚的时候,政府要发挥作用。比如用开发性金融、专项企业债券等社会化方式,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再逐步采取PPP或者BOT等多元化的方式,让社会资本进入。”
  此外,县城补短板投入巨大,会不会推高地方政府债务,也备受关注。记者注意到,国家发改委提出了需要注意避免的5类问题,其中就包括严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