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5日消息(记者刘柏煊)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发行特别国债和增发地方政府专项债,被视为应对本次疫情积极财政政策的“大动作”。有市场观点估计,特别国债的发行规模在2万亿元以上;第三批专项债额度将超过8600亿元,今年新增专项债总规模将突破3万亿元。目前,专项债的资金投向已逐步清晰,而特别国债的资金投向仍给市场留下了一定想象空间。

  在前期一些灵活“小招”的基础上,稳增长的“大招”开始登场。观点指出,本次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和增发地方政府专项债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走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道路,也体现了今年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定调——“提质增效”。

  作为稳增长的“大招”,市场估计,本次特别国债的发行规模在2万亿元以上;第三批专项债额度将超过8600亿元,今年新增专项债总规模将突破3万亿元。

  对于如此大笔的债务资金,如何使用自然受到关注。

  在专项债方面,财政部相关负责人本周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已释放了信号,专项债将重点投向七大领域,还包括了“新基建”,与此同时也明确,专项债不用于土地收储和房地产相关项目。

  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说:“主要包括交通基础设施、能源项目、农林水利、生态环保项目、民生服务、冷链物流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七大领域;增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领域,允许地方投向应急医疗救治、公共卫生、职业教育、城市供热供气等市政设施项目。加快建设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流、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

  在特别国债方面,万亿级特别国债的期限和用途等细则还没有出炉。那么最有可能投向哪些领域?

  中央财经大学中财-鹏元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执行所长温来成认为,一部分资金将用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对经济社会产生了较大冲击,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仍有一定提升空间。

  北京大学财政学系主任刘怡认为,特别国债从长期来看,可用于加大对交通运输、教育、医疗卫生等在疫情中受到较大影响的行业的恢复,从而刺激需求、稳就业、稳增长。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则态度鲜明地指出,特别国债不能走“铁公机”的传统基建老路,要从“基于物的项目+投资”转向“基于人的项目+消费+投资”,这既能促进当前内需的扩大,也有利于长远发展后劲的增强。

  无论投向如何,可以确定的是,特别国债发行已箭在弦上。

  “适当提高赤字率和发行特别国债,按法定程序需经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审议批准,具体方案将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形势、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财政收支状况等因素确定。”许宏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