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揭秘伪创新】共享马扎为何是营销噱头?

2017-11-28 08:56: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1月28日消息(记者佟亚涛)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互联网催生了许多新经济形态,但是“新”未必是创新,需要冷静分析。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要鼓励创新、倡导创新、包容创新,也要特别注意维护创新。而这个维护就是剔除虚假虚火,撕开面纱,揭露真相,批判那些像“炒作明星”一样炒作“创新”的现象和观点。经济之声系列报道《揭秘“伪创新”》本期关注:共享马扎为何是营销噱头?

  “奇葩”共享出现是真有市场还是别有原因?

  今年以来,共享经济遍地开花的同时,也诞生了不少“奇葩”项目,其中最吸引眼球的,当属今年夏天一度刷屏的“共享马扎”。

  推出这项服务的公司——北京微巴公司并不销售马扎产品,它的主营业务是共享巴士,提供从门口到机场的乘车服务。工作人员表示,推出共享马扎,是希望作为共享巴士的补充产品,为乘客提供一个歇脚休息的地方。

  在8月中旬的一个雨天,五颜六色的共享马扎被摆置在北京几处公交站牌附近。和其他的共享产品需要押金、缴费不同,共享马扎无需登录、不用付费。和普通马扎相比,它也只是多了一个二维码。

  这款被称为“补充产品”的共享马扎,投放仅一天就丢了一大半。在三个多月过去后,这家公司也没有再推出后续产品。记者昨天咨询北京微巴公司,客服人员表示,公司现在的核心业务是共享巴士,对于共享马扎不了解。

  公司市场部门负责人承认,当初投放共享马扎的目的,一半是为了公益,一半是为了宣传。有媒体报道,这就是北京微巴联合一家推广公司做的营销行为。

  也因为足够奇葩,共享马扎的确吸引了足够多的目光。根据百度搜索指数,8月中旬,以“共享马扎”和公司名字“微巴”为关键词的搜索量达到顶峰。“共享马扎”的搜索量甚至一度超过了包括共享单车在内的其他共享产品。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认为,“共享马扎”严格来讲并不算“共享经济”,而是把马扎作为一个载体,实现推广和广告的目的。而这种蹭热度的“伪共享”,却会造成“真浪费”。

  共享经济鱼龙混杂 创新之道仍在路上

  大数据的发展,给“共享”发展提供了创新的土壤,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模式创新。然而在资本逐利下,一些“共享项目”虚火高烧,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共享充电宝等鱼龙混杂。共享睡眠仓等也被监管部门叫停。首都经贸大学教授陈及说,共享经济正在经历一个去芜存菁的过程。

  陈及称:“共享本身是一个开创性的创新、创造性的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在充分的进行探索,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有一些是伪共享或者是很荒诞的,它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博士盘和林认为,共享经济更适用于购买成本高,但是使用频率高的产品和服务。对于这些打着共享名号的“伪共享”,难以称之为创新。

  盘和林说:“一些共享经济只是借用一个概念,并不是实质上的创新。基于创新应该是两点,一个是消费者剩余的大小,一个是边际成本的递减。如果不能实现,就谈不上创新,更多是概念性的东西。”

  央广短评:只学皮毛的创新让共享经济庸俗化

  曾几何时,打开电视,一股脑都是穿越,后来又全变成了宫斗,再后来仙侠剧开始霸屏。即便是再好的剧,扎堆了也容易审美疲劳,更何况除了几部精品外,相当一部分粗制滥造的剧目混迹其中。

  共享经济也是这样。在共享单车掀起热潮后,各种“共享”井喷式涌现,其中不乏一些滥竽充数的“伪共享”出现,只学了点皮毛、刷了层绿漆,就给自己披上了“共享”的外衣。既让“共享”庸俗化,更带来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对于“伪共享”,市场也并不买账。他们并没有从消费者真正的需求出发,解决消费痛点,自然也得不到市场的响应。一阵喧嚣后,倒闭的倒闭,消失的消失,留下一地鸡毛。

  共享不是筐,不能什么东西都往里装。共享经济想有所作为,亦步亦趋地跟随绝没有前途。只有找到市场痛点,搞走心的高阶创新,才能制胜未来。

编辑: 昌朋淼
关键词: 伪创新;共享马扎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