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迎接十九大特别报道】击水中流:扶贫攻坚 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2017-10-17 07:4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0月17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经济之声迎接十九大特别报道《击水中流》第九集《扶贫攻坚: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在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大凉山腹地,有一座“悬崖村”。村里通向外界的必经之路是17条藤梯,其中连接村庄的两条藤梯几乎是垂直上下。

  家在山上,学校在山下。孩子们的求学路,就是这条令人心惊肉跳的悬崖路。

  习近平:“去年媒体报道了凉山州的‘悬崖村’。看到村民和孩子们常年在悬崖上爬藤条,上山下山安全得不到保证,看了以后心情还是很沉重的,也很揪心。”

  让习近平总书记揪心的不仅是“悬崖村”。他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从2011年至2014年,中国每年农村脱贫人口分别为4329万、2339万、1650万、1232万。逐年递减的数字说明,越往后越是难啃的“骨头”。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立下军令状,“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中国已进入扶贫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调研,一下飞机就直奔湘西最贫困的十八洞村,首次提出 “精准扶贫”。

  习近平:“我们在抓扶贫的时候,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扶贫攻坚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何为精准?就是要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不能拿手榴弹炸跳蚤,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重庆扶贫办主任刘戈新说:“通过我们的互联网,通过我们的手机查询网,我们就能够查询到这个家庭贫困状况是什么样,贫困是怎么形成的,下一步我们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帮扶。”

  精准扶贫成为新阶段扶贫改革最鲜明、最重要的特征,是带有方向性意义的重大改革。建档立卡,这项首创的中国式方法,是精准扶贫的工作起点。档案里每家每户的贫困原因写得清清楚楚。

  明白账在手,7000万人脱贫的路径实施图也清晰地描绘出来——

  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解决3000万人脱贫;通过转移就业,解决1000万人脱贫;通过易地搬迁,解决1000万人脱贫;还有2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都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

  2016年11月,总书记牵挂的“悬崖村”,藤梯换成了安全的铁梯。这个小村庄将和全国许多贫困村一起,实施旅游产业开发,守在家门口脱贫致富。精准扶贫从“漫灌式”变“滴灌式”,从“输血式”到“造血式”,百姓的获得感也不断增强。

  湖南湘西花垣县村民杨大哥“之前在外面打工,今年就回来了。我们这边游客多,回来自己开农家乐。一个月几千块钱,可以照顾老人、小孩”,湖南湘西花垣县村民杨大哥称。

  海南某精准扶贫工厂务工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工厂挺好的,环境也挺好的,每个月收入3000多,买生活用品剩下的,就打回(家里)去。”

  精准扶贫方略在一个个贫困山乡落地生根。2015年,我国实现1442万人脱贫,2016年实现1240万人脱贫。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决胜阶段,要重点研究解决深度贫困问题。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期间强调,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更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习近平:“工作力度不够的要加大力度,投入力度不够的要加大投入,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找对的要尽快按要求研究对策,这样才能确保到2020年深度贫困地区也能完成脱贫任务。我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扎实工作,我们还是可以如期完成党中央交给大家的任务!”

  “中流击水奋力争,一篙松劲儿退千寻。”攻坚阶段,必须一鼓作气,一抓到底,拿出“行百里,半九十”的恒心和决心。愚公移山,久久为功,“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这是中国政府的庄严承诺!

编辑: 昌朋淼
关键词: 击水中流;扶贫;脱贫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