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网首页

一键登录

中广网首页  |  快讯  |  评论  |  国内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视频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体育  |  社区   |  教育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天下财经 > 正文

今年就业率反超十一五 评:产业结构软化是关键因素

2012-10-09 08:40  来源: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 

    中广网北京10月9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尽管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回落引发担忧,但是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城镇新增就业达910万人,而十一五期间我国的GDP增速高达11.2%,每年新增就业仅有1100万,这样看来今年新增就业的整体情况将有可能好于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速下滑就业情况却反而好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马庆斌对此进行解析。

  马庆斌: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已经进入了稳步推进的阶段,这个过程中,工业化的进程也在向中后期迈进,带来的最为显著的变化是中国的产业结构处于更加软化的进程。所谓软化就是中国的第三产业或者说服务业的比重也在逐步提高,第三产业或者服务业相比较农业和制造业而言,服务业的就业弹性比较高的,也就是说就业弹性空间是特别大的。这种数据背后显示一个问题就是,这种变化于危机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强调了就业优先,采取了很多扩大就业的政策有密切的关系。

  从这一变化来看,经济高速增长并不一定带来高就业,同样经济增速下滑也并不一定意味着就业减少,这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带来怎样的启示?

  马庆斌:如果这个数据确切的话,实际上这就回答了一个问题,这次危机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传统生产方式的调整,还有对传统经济政策的反思。一般来说GDP的增速与就业之间是有密切的正相关系,但是也有一定的例外,比如说金融危机以来,很多发达国家比如说美国出现无就业复苏的难题,也就是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带来高的就业,什么样的经济增长速度我们需要呢?如果经济复苏了或者增长了,而就业不理想的话,很多政策就要调整。因为没有就业的话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也就没有老百姓的民生的改善问题,如果我们的经济增长了,但是人们没有幸福感,这样的经济增长矛盾就要调整。一个充满就业活力的经济增长才是人们充满幸福感的经济增长,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评论员简介

  马庆斌,山东泰安人,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现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副研究员,曾就职于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属的城镇发展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全球化、城市化和产业发展研究,在区域与城市战略、产业发展等方面研究。

  曾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宏观经济管理》《中国软科学》等权威杂志、《智库报告》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合著《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态环境》(康晓光、马庆斌)。

  主持、参加国家“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城镇化战略研究”,国家财政部课题“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基金课题“城乡一体化研究”“中国土地制度研究”,中国科学院创新基金课题“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研究”,联合国儿基会“汶川地震震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恢复评价”“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度创新研究”以及福特基金会资助课题“城镇化进程中的非农就业”等数项课题。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8607240

编辑:蓝天鹏

央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