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国务院发文、多部委联合出手,推进解决老年群体运用智能技术难题。当边富边老,遭遇数字技术加速时代;老年人面对数字化生活,主要有哪些困难?如何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让“银发族”的智能生活变得安全、便利?政府和市将分别承担怎样的角色?“数字化的银发经济”将给哪些领域和产业带来机会?

  不久前,两条关于“老人因不会用数字应用,陷入困境”的视频登上了热搜。一位湖北老人冒雨到当地医保局用现金缴费,却遭到拒绝;另一边,一位94岁的老人为激活社保卡,被家人抬到银行做人脸识别认证。

  眼下,数字技术正加速推进各行业发展,方便每个人的生活;然而,对一大部分老年人而言,由此带来的“数字鸿沟”却让他们在生活中寸步难行。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提出了20条具体举措要求。对此,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卫健委、交通部等多部门要求保留传统方式,优化提升智能技术,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主持人:

  王思远,央广经济之声《远见》栏目制作人、主持人

  本期嘉宾:

  周向红 同济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与电子治理所所长

  金涛 阿里巴巴老年数字公益项目相关负责人

  “边富边老”下的老年数字鸿沟:软硬件、人需更“包容”

  思远:2019年中国老年人口比例持续上升,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将达17.4%——呈现出“边富边老”。老年人有积蓄、过得不错,但面对数字技术,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对此,国家非常重视:国务院联合各部委做了系统性部署。周所长,您怎么看国务院和多部委一系列举措中,强调说“兜住底、能兼容”的总体思路?

  周向红:我们在2016、2017都发表过关于数字鸿沟和数字贫困的文章,这是一个宏大的观察背景。进入数字经济社会后,人们由于使用数字仪器、支付能力等因素,不仅是老年人,还有其他的人,由于方方面面原因,政府提出的政策中,包括了几个方面:比如信息通讯技术设施覆盖率、接收获取信息的能力、ICT设备的使用能力、互联网用来解决生活中的服务。

  几家部委提到的“政策上兜住底”,强调了基础设施要兜住——至少有宽带、WiFi和设施普及率;第二,对特定地区和人口要有政策倾斜,结合智慧社区等建设,面向特定人群,要投放建设。

  我们应该人人都做数字经济的“摆渡人”:政府应做得更多更好,顶层设计、软硬件、基础设施要跟上,让路先通了;另一方面,年轻人、子女、包括亲戚朋友,也应该给老人更多关注和包容,让他们逐渐拥抱数字化的智能时代。

  防止“数字鸿沟”导致“数字贫困” 受访者版权提供

  思远:金涛,你们之前根据老龄化的整体数据,以及今年疫情以来老年人的消费行为、消费结构发了一份报告。根据这份报告,老年人“数字鸿沟”的最大成因和障碍是什么?

  金涛:以淘宝为例,三季度老年人月活增速比其他年龄组高了29.7%。老年人群体分几种,最大问题还是那些网络边缘老人,主要在农村,使用的基本上是老年机或子女淘汰智能机,融入数字生活有一定困难。比如把96岁老人从家里抱过来,就为一个人脸识别。

  思远:老人面对数字生活手足无措,到底是心理原因、畏难情绪,还是说客观上确实能力上断层了?

  周向红:有三个方面,(1)有畏惧或长期生活方式,形成了路径依赖,(2)现在一些工具客观上没有特别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情况。比如,夏天在自助机上取票,阳光照射下年轻人看不清楚,老年人更困难。老年人很多生理功能都退化了。(3)服务过程中,没有特别的包容。比如,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输入密码,一些老年人眼睛、手里都不好,多次失败后,越来越自信不足。还有就是这次疫情中,没有健康码绿码,寸步难行,才把问题集中暴露出来,我觉得暴露出来是好事,大家一起去关注。

  思远:因为我们也有老的一天。

  周向红: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务院协同各部委,把最主要的一些能落实的地方去落实。

  老年人积极学习数字技术 受访者版权提供

  顶层设计兼顾中微观,防止“数字鸿沟”成“数字贫困”

  思远:数字鸿沟往长了说,从9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不同人群、不同年代有不同的数字鸿沟,既需要顶层设计,又需要产业协同。顶层设计,怎么做才能做得更好?

  周向红:顶层设计有这几个维度(1)购买ICT数字化这些产品的需求大不大;(2)老人使用数字产品和服务的基本技能;(3)使用意愿(4)满足以上条件支撑的基础设施。这个过程中,相关委办局或地方政府可以针对这些维度解决具体问题。比如原来上海有一些数字阅读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是针对老年人的阶梯式培训。

  除了基础设施投入,我们也要考虑到中微观因素:他们为什么用老人机?支付能力或支付意愿如何加强?这些方面也要加大投入,慢慢把问题遏制住,而不要从“数字鸿沟”到“数字贫困”,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思远:前些年,很多地方政府发动民间基层组织,比如居委会等定期办老年人电脑培训班等,就是为了让老人不要恐惧,积极拥抱数字生活。今年疫情让更多老年人用手机去购物、购买服务等。从具体案例上,你们有什么观察,怎样让老年人更好拥抱数字生活?

  金涛:在整个老年人线上求助的场景中,我们也发现“遇到问题最终放弃”的比例有50%左右。这里面有很多原因:(1)想求助子女,但子女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2)老人进而求助亲友,遭到拒绝后今后就可能类似问题直接放弃了。从求助场景来看。以网购为例,集中在退款、物流,包括账号操作的问题,其实都不复杂。但因为老年人的特性,讲一次未必能完全记住。

  思远:身边有一些亲戚老人,一提网络消费,立刻很警觉,觉得没有线下一手钱一手货靠谱。

  “娱乐化”方式,柔性引导银发族 受访者版权提供

  金涛:对,调研时发现儿女认为老年人最应该接受的是:网络安全防诈骗方面的指导。老年人自己渴望的是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交通出行,比如挂号就医这方面的需求是比较强烈的。调研发现,72%的子女和73%的老人都希望得到数字服务方面的培训和课程。

  思远:顶层设计加产业协同,形成健康的商业生态和造血机制,产生良性经济循环反哺产业。老年人很多诉求与年轻人不同,反应稍微慢一点,看的字需要大一点,手机不需要花里胡哨,但要简单好用。比起年轻人强调的个性化、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老年人更重要的是耐心和贴心。对此,“银发经济”未来哪些领域、赛道会有新机会?

  周向红:顶层设计中,考虑传统贫困和数字贫困的区别,要把数字鸿沟评估纳入。(1)宏观政策中要考虑到多维度,比如促进购买先进ICT设备,具体落实到产业当中。以前有“旧家电换新家电”的方法,这次老旧的老人机,能不能用类似做法,让老人有拥抱数字经济的“新武器”呢?(2)可不可以通过娱乐功能,给老年人培训?(3)防诈骗中,怎样教老年人学会正确的理财方法?——宏观问题全社会重视起来后,微观中针对不同的点,这个事情就能干成。

  公益项目“小棉袄”课堂实景 受访者版权提供

  产业协同,内促“银发数字经济”循环造血机制

  思远:一方面,以旧换新也好,补贴也好,加强基础设施的升级;另一方面,老年人并不是不想学,只是害怕失败或无路可学,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从产业实践上看,怎样才能又做公益,又让企业良性赚到钱?

  金涛:老年人也存在着基础设施的问题。10月我们就推出“小棉袄”计划,为老年人讲解数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围绕阿里自有的类似淘宝直播等学习,也和国家开放大学的老年大学合作,在官网和公众号上开通学习通道。覆盖人数已超300万。同时,也联合公安系统和一些政府机构,比如地方卫健局和街道办对老年人普及和指导智能手机的功能使用。我们自己平台上,一些数据可以看出,比如:疫情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盒马的线上订单同比增加10%,老年人在网上购买生鲜的习惯在逐步养成。同时优化产品中老年人的体验方面:子女和父母绑定亲情账号,一些应用的老年版中,会字体更大,方便老年人使用。

  思远:银发经济,一方面是一门生意,另一方面也有公益性质,体现了企业责任和社会担当。企业间会不会未来抛去商业竞争,互相促进合作?

  金涛:在这个方面,从企业角度都是不矛盾的,我们培训也一样。比如,我们去教老年群体怎么使用滴滴打车,怎么更好使用微信,用抖音、快手记录自己的生活场景等。

  周向红:除了这些企业,老年人也更愿意接受同伴的帮助。比如年龄相差不多,相互教——“张大哥教会了李大姐”,这会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

  思远:国家顶层设计,企业产业协同,更重要的是老年人群体间的自助互助,和子女年轻人的关爱和包容。这些元素集中在一起,才会有化学反应。

  无论是PC时代,还是移动、物联网、智能时代,每一代人都会老去,都终将会面对属于自己的数字鸿沟。只有这种直面和解决数字鸿沟的精神和体系传承下去,数字鸿沟才会变得不让人畏惧。(作者:王思远,经济之声《远见》栏目制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