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28日消息(记者杨曦 夏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以改善民生为导向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机制和政策,更加注重民生基础设施补短板,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特别策划《新格局 新动力——经济之声对话经济学家》,28日推出:区域经济发展如何补短板、提升引领作用?——对话: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

记者:近几年区域经济发展如火如荼,比如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长江经济带,还有京津冀一体化,您认为他们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未来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呢?

陆铭: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带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从整个中国的区域发展格局角度来讲,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条件,不管是自然地理条件,还是历史上积累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条件,可以说是最好的地区,理应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中起到龙头带动的作用。可以预期,未来的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产业集聚,这三个地方都是条件最好的地方,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些地方还存在两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第一,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如果跟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欧洲做比较,我们龙头的城市群在整个国家所起的经济引领作用还不够强,所以未来还要进一步加强这些地方的引领作用。第二,更加需要补短板的是,一些发展优势地区没有充分起到吸纳人口的作用。这些在未来有望通过一些制度的变革,特别是户籍制度的改革能够有所改变。

记者:正如您所说的,中国经济以都市圈和中心城市所引领的态势非常明显,对周边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刚才提到人口向大城市聚集,您之前说,这样带来一个问题:三四线的城市土地资源会错配,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错配?应该怎么解决?

陆铭:在历史上,各个地方都想搞一点工业,各个地方都要建设新城。结果很多地方人口是在向外流出,但是却在建设大量的工业园,建设新城。一边在建设,一边人口在流出,就导致了大量地方政府债务。这么一来就形成了所谓空间错配的问题,在人口流出地,建设超标没有回报,但是在人口流入的地方,土地供应收得非常紧,导致住房短缺,房价上涨。

国家已经提出,要让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地配置跟人口流动方向一致起来。未来,在人口大量流入的地方,有望实现土地供应的增加,缓解房价快速上涨趋势。与此同时,在人口流出的地方,就需要进行一些减量的规划。一些超标建设的工业园和新城,该拆的可能就要拆了。超标建设的一些基础设施,比如道路建了10车道,未来很可能要变成8车道、6车道甚至4车道。这样一来,无效的投资能够减少。

对于一些人口流出地,大家担心,如果经济不发展,财政税收的实力不够怎么办?不是说不要发展,而是要符合比较优势。可以去发展比如农业、旅游、自然资源,为整个国家保持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作贡献。相应的财政税收如果增长潜力比较少,国家从统一发展角度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帮助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同时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