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爱评论】许琼林:用职业素养红利助力高质量发展

2018-08-16 08:26: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8月16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报道,经济之声年度呈献《爱评论:新时代百人对话录》本期推出:经济之声首席评论员陈爱海对话北京修证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许琼林。

  许琼林,北京修证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曾在媒体从业多年,后从事民营经济研究与提示国民职业素养公益事业。

  

  经济之声首席评论员陈爱海(右)对话北京修证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许琼林(左)

  高质量发展对国民职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陈爱海:北京修正公益基金会成立于2015年,是国内第一家以提升国民职业素养为已任的专业性公益基金会。您是基金会的发起人、董事长,曾是资深媒体人,后来自己办了好几家企业,现在全心全意致力于国民职业素养的建设和提升,原因是什么呢?或者说,职业素养建设重要性到底在哪里,值得您这么义无反顾投身到这项工作中?

  许琼林:我原来做媒体,后来做民营经济研究。做民营经济研究的时候,我又做企业,体验了一下民营经济到底是怎么样的。其实十几年的创业过程,让我能够认识到,中国的民营经济现在看有很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并不是我们表面上所看到的,比如市场准入的问题、贷款难的问题,核心的问题还是从企业投资人到管理者,一直到一线员工都非常欠缺职业素养。到目前这个阶段,国民的职业素养成了关键性的要素。或者说,职业素养如果不提升,就没办法解决问题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如果职业素养不够,实际会面临非常大的问题。所以,国人的职业素养能不能适应转型升级的需求,是下一步整个经济能不能往前走好的关键所在。不管世界经济还是中国经济,现在已经不是粗放型经济的时代了,现在已经到了高层次竞争时候,人的各项素质必须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陈爱海: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人才、对职业素养的要求无疑会越来越高。关于职业素养,有一个比喻很形象:每一个人都是一棵树,要想枝繁叶茂,首先必须根系发达,而根系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树枝多不多,树干粗不粗,树叶茂盛不茂盛,树形好看不好看,都是跟这个根系有很大的关系。您这几年致力于提升国民职业素养,更具体来说,职业素养,也就是人的“根系”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

  许琼林:这个比喻很有意思,就是说,职业素养就相当是一颗树的根系,有了根系发达,才能供养整个树的生长。

  在我们的整个职业素养研究过程当中,我们讨论和发展了两种模型。第一种叫车型结构模型。这个结构模型是,我们认为,一个人在职场上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想导向,第二个方面是工作能力,第三个方面是品行范式,也就是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思想导向就相当于现在用的比如导航、仪表、方向盘等,属于导向性的;工作能力相当于整个车工作的状态以及指标;品行范式就是车的外观、外形以及操控能力。

  第二种叫车的行驶模式,它包含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绝对不能少:第一是诚信,第二是专业,第三是积极,第四是谨慎。“诚信”相当于车的承载系统;“专业”相当于车的行驶系统——车是用来行驶的,这是你的专业;“积极”相当于车的发动机和动力系统;“谨慎”相当于车的安全——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系统。

  所以,职业素养的具体内容可以分成两个不同的模式描述。如果是车型结构模式,它就是三个:思想导向、工作能力和品行范式;如果把它描述成车的行驶结构模式,它就是四个:诚信、专业、积极、谨慎。

  职业素养红利 值得挖掘

  陈爱海:在这两种不同模型方式下,针对国民职业素养的提升,北京修正公益基金会具体做了哪些事情?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可圈可点的成绩?

  许琼林:在成立公益基金会的时候,我们定下的宗旨就是助力国民素养提升,助力中国经济升级,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宗旨,也是我们向社会做出的庄严的承诺。在确定了这样一个方向和宗旨之后,我们希望能够有一个突破口、切入口。目前我国总共有12000多家职业院校。但是我们经过调查发现,这些职业院校多数都没有进行职业素养的课程教育。这些职业院校的校长和老师们也很头痛——职业院校开办的前几年,用人单位还在说,“你只要把技能给教好了,到我这个地方就可以了,其他你都不用管”。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对职业院校提出来,“你的学生可以没有多少技能,到我这个地方我都会教,最主要的是你要把这些人教育好,教他们怎么样做人,怎么样做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觉得应该走入职业院校,推广职业素养教育。所以我们打造了职业素养教育进职业院校工程。

  通过这个工程,两年来,我们干了具体的几件事。第一,打造了一套职业素养课程体系,编了一本职业素养教材,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所出版。

  第二,在打造教材的基础上,我们设立了修证公益教学点。修证公益教学点进入职业院校,让职业院校和我们合作起来,进行职业素养的教育尝试。现在已经有九所示范校对职业素养课程进行试验性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受到了学校领导、老师、学生的极大欢迎。

  第三,在前期基础上,我们又对很多学校的老师进行培训,因为很多学校急于加入,但基金会推公益教学点,毕竟力量有限,所以我们开始对职业院校的老师们进行培训。

  第四,学生走入工作岗位以后,他们会面临着职场的适应期,他们在修炼了职业素养和知识启蒙以后,具体怎么样运用到工作岗位,需要人去指导,所以我们现在又有一个专家团队,当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出现问题和困惑的时候,专家团队每周日晚上八到九点,在网上给这帮孩子进行职场困惑的答疑指导。

  陈爱海:现在有人说,人口红利快不行了,下一步要挖掘人才红利。人才红利其实和人才职业素养是密切相关的。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我们把职业素养的红利更多挖掘出来,我们的人口红利也好,人才红利也好,也还是有更大的潜力可挖的?

  许琼林:是的。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具备职业素养,你可能就是一个人才。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不是说力气大就能多扛点东西那么简单;不是说知识多就能够把所有问题给解决了;也不是说有股聪明劲儿,就能够把工作上的所有问题给解决掉。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前提,就是到底愿意不愿意,能够不能够通过一定的做人和做事方式,把这些问题完美解决。而所谓的做人和做事,就是职业素养。如果每个人都装上了职业素养的“通用型软件”,再去做任何事情,可能都会事半功倍。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坦率地说,我们的人才的职业素养在很多方面是有欠缺的,接下来如果我们能够把提升全体国民的职业素养这件事给做好,相信未来的中国经济是不可限量的。

  职业素养是职场成功的“第一力量”

  陈爱海:如果一个国家劳动力职业素养很低,要么做不出什么东西来,要么做出的东西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如果要做出好东西,就需要更多的人具有工匠精神。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工匠精神,跟职业素养是什么关系?

  许琼林: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从我的角度来理解,我更愿意把工匠精神理解成是职业素养四个内涵里的“专业”。工匠精神相当于在专业方面,做得更精更细。

  当然,工匠精神还可以再扩展一点,比如做事情更积极,办事更投入。总体来讲,不管是工匠精神还是职业素养,更多是为了把工作做好,把职业岗位上的这些事情做得更周密,使得投入更少,产出更多,效率更高。

  陈爱海:我记得您曾说过,历史已经向前行进了一大步,所以放低对自身素养的要求,已经很难在市场上获得足够的竞争优势。但是我们知道,也必须承认,现实情况是,有些人不是说“干一行爱一行”,而是“干一行怨一行”;现在其实干活都是多劳多得,多干、干得好多拿钱,但是现在有些人无所谓,宁愿少拿钱不愿多干活,更别谈奉献精神。职业素养教育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

  许琼林:职业素养是人在职场上获得成功的第一力量,职业素养是让我们在人生当中走长路的通行证,也是最后的制胜砝码。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多干一点活,宁愿少拿钱也不愿意多干活,实际上是放弃了长远价值。

  如果从长远价值来看,你前面多做了,后面就会有更多的收获。我们讲奉献,讲要为他人考虑,其实,一个人真正在为他人考虑的时候,同时也是提升自己。我相信只要职业素养修炼到一定程度,一定会获得走长路的力量。

编辑: 赵亚芸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爱评论】许琼林:用职业素养红利助力高质量发展

经济之声年度呈献《爱评论:新时代百人对话录》本期推出:经济之声首席评论员陈爱海对话北京修证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许琼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