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央广《王冠红人馆》报告:小学生大数据解读经典论文惊四座,众人激辩含金量几何?

2017-10-18 13:17:00来源:央广网

  10月9日,一篇名为《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文章被发表在公众号"清华附小2012级4班"上,很快,此文刷爆朋友圈,截至10月11日17时30分,文章的阅读量已经突破十万加,收获了7000多个赞。年龄如此小的学生为何能写出这样优质的论文?家长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教育模式对于孩子的成长有何重要影响?央广《王冠红人馆》为您深度解析小学生论文走红背后的那些事儿。

  

  

  一、聚焦--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研究苏轼走红,论文质量引发热议

  10月9日,一篇名为《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文章被发表在公众号"清华附小2012级4班"上,很快,此文刷爆朋友圈,截至10月11日17时30分,文章的阅读量已经突破十万加,收获了7000多个赞。但随之而来的"文章是否反映了小学生的真实水平?""家长和老师的参与有多少?"等问题也引起了热议。

  

  走红的文章《当小学生遇见苏轼》

  10月11日下午,清华附小邀请了该班老师和同学代表在校园内进行了展示和答疑。校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文章的走红是偶然,质疑是因为不懂小学生。"

  本次小课题中2012级4班共完成23份课题研究报告,研究方向各有侧重:有《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还有《今人对苏轼的评价和苏轼的影响力》、《唯美景与美食不可辜负》、《苏轼的朋友圈》、《苏轼的心情曲线》、《苏轼vs李白》等,惊艳四座。

  在《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报告中,学生们通过电脑程序,对苏轼的3458首诗词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子由"是苏轼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在《苏轼诗词全集》中共出现229次,"足可见苏轼与弟弟子由之间的手足情深。"而"归来"一词共出现157次,"归去"则出现92次。学生随即展开思考,这样用词的原因是因其总是在到处云游吗?通过进一步分析诗词创作的年代,结合苏轼被贬谪的经历,学生发现,"苏轼一生三次被谪,每次被谪结束之后,苏轼诗中'归来'出现的次数就会有所增加。"

   

  

  在《人杰地灵--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分析》的报告中,学生们为了探究苏轼在景区的品牌价值,逐一查找了其诗词中的景点,尝试后发现工程量太大。后来将研究范围缩小到国家5A级景区,由于这些景区相对好找,并且占据了70%的旅游收入。

  尽管目前社会对于小学生论文走红褒贬不一,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为了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付出了很多努力,其研究成果的完成质量也较高,令人惊叹。

  二、解析--论文走红折射时代进步,新生代的未来令人期待

  七嘴八舌话小学生论文走红事件

  此次小学生论文走红引发社会热议。中国教育报10月13日的报道《"小学生遇见苏轼"是基教变革侧影》中提到,清华附小的探索至少传递了一种强大的信号: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转向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改革之路,基础教育才能真正回应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广州日报10月13日的报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看点在哪儿?》点出了清华附小给很多家长带来的内心冲击:所以,"当小学生遇见苏轼"对家长所形成的冲击力,与其说是网友惊讶于小学生的"逆天能力",不如说是其背后教育理念的巨大差距。当前,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主动或被动地服从、服务于应试教育,并为此殚精竭虑;殊不知,"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在素质教育方面走得很远--两相对比,落差明显。

  

  对于小学生们水平不俗的研究报告,网友们纷纷感慨"落差"

  此外,解放日报10月13日标题为《小学生做苏轼研究,是不是摆噱头搞炒作》的报道中提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清华附小的模式可复制吗?对此,学校负责人坦言,清华附小虽有引领中国小学教育的意图,但其模式恐怕难以简单复制。她说:"清华附小的小课题研究基于本校学生特点、清华资源、附小历史。而也有教育专家认为小学生做研究其实不必追求这么高大上,比如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储朝晖认为,现在确实有一些小孩有能力做课题研究,但是一味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具备这种能力就不太合适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探究式的学习也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能力,课题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不必高大上赶时髦,比如说农村孩子就可以研究本村庄有多少留守儿童。也就是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去确定自己的研究对象。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论文走红凸显"后生可畏"

  从前,小学生写的是作文,比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尽管议论文在记叙文等文体的基础上会加以些许评论和思考,但与要求更为严格的论文距离依然相对较远,比如论文必须有一个研究主题。总体来看,作文与论文都是以了解基本事实为基础,作文只需要把事实说清楚即可,而论文更高一筹,要求在基本事实的基础上提炼新的研究课题并进行分析,难度加大。而现如今,小学生们已不再停留在写作文阶段,而是向着更高层次的论文进发。

  从此次清华附小学生们的论文来看,有主题、有数据支撑,着实令很多大学生都自愧不如。事实上,部分小学生一个暑假阅读量就可以达到200万字。后生可畏!十年之后这批小学生就该本科毕业了,我们有理由期待他们未来可以大展宏图。

  

  学生们一起讨论课题研究

  充分挖掘旅游品牌价值

  此次23篇论文从不同研究侧面给大家带来无限思考,比如《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就让人联想到我国的旅游品牌价值开发问题。当前很多地方仅仅是圈地收门票,并没有对当地旅游IP进行深入挖掘。对比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它本是意大利的一个偏远地区,但《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等多部电影却给大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文艺印象以及一种向往的驱动力,很多人都慕名前往,这使得西西里岛的旅游品牌价值得到充分开发。

  

  《天堂电影院》里的浪漫西西里岛

  此次的小学生论文凸显出下一代孩子会有全然不同的格局和思维方式。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他们将如何去打造我们的旅游品牌价值,值得期待。

  三、思考--家长应扮演好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特定角色

  此次小学生论文走红在收到众多赞誉的同时,一些评论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文章是否反映了小学生的真实水平?""孩子们的表现是不是家长的功劳?更有网友直接提出:"没有清华爸爸,小学生还能遇到苏轼吗?"还有人质疑,这种看似高大上的活动,实则给老师和家长带来巨大的负担,并不能反映小学生的真实水平。

  而对此,中国网10月12号的一篇报道中指出,这种规范的论文结构、严谨的数理分析、老辣的逻辑思维,固然闪烁着"场外求助"的权重,但不得不说的是,就算是把这些论文抄一遍、看一遍,也够孩子们长不少知识的了。

  客观来讲,清华附小的这种教学模式非常新颖可贵,但家长在其中的参与程度着实值得商榷。就拿写论文来说,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去慢慢形成论文书写模式的概念,但具体要围绕哪些问题展开研究是需要学生自己开动脑筋的,这对于提升孩子元认知能力有很大帮助,家长不应该包办。

  事实上,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会背多少东西或者知道多少知识,更关键的是要激发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将来一旦遇到类似或者更新的问题,学生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有能力自主去选择、思考对策。

  

  清华附小的一名家长表示,论文绝大部分都是孩子们自己完成的

  此外,除了包办型的家长外,还有的家长很忙,下了班还有回不完的微信等,可能会对此有一些抱怨和抵触:"这学校怎么什么事都找我们啊"。但静下心来想,学校布置一些两代人一起完成的作业,其实也为大家提供了共同度过一段难得的亲子时光的机会,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由此看来,家长应该把握住与孩子一起相处、学习的机会,同时也应该看到孩子的闪光点,积极鼓励创新思维,而不是将其作业大包大揽。

  四、总结

  此次清华附小的学生论文走红引起社会热议。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本身无可厚非,它为我国教学模式的创新起到很好的参考借鉴作用;另一方面,家长要明确自己在其中所充当的角色,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十年之后,这些孩子就会本科毕业,踏入社会。前途光明,未来可期。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央广《王冠红人馆》节目和微信公号。

  央广《王冠红人馆》舆情课题组 宋佳伶

编辑: 王明月
关键词: 小学生;大数据;论文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央广《王冠红人馆》报告:小学生大数据解读经典论文惊四座,众人激辩含金量几何?

尽管目前社会对于小学生论文走红褒贬不一,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为了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付出了很多努力,其研究成果的完成质量也较高,令人惊叹。